离南枝 第122节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离南枝!
第一百零八章 时疫
狄枫自收到沈若筠的信,便领着长庚医馆的学生一道准备圣散子方的药材,又亲自送来军营。
沈若筠与他细说了时疫的事,狄枫担忧:“当下在西京道尚好些,若是到了中京道,大军染上了时疫,又被辽人前后伏击怎么办?”
“那他们也得有人啊。”
沈若筠倒是不担心此事,自夔州军中有感染了时疫的士兵,她便制定了许多生活细则,每日还以石灰水消毒。
如此二十来日,只十余人又染此疾。
夔州军能控制得住,一是因为夔州军军中的药材充足,人人都喝得到小柴胡汤;二是命令颁布后,全军贯彻。
沈若筠不信辽人能知道治此疫的药方,能稳住城内局面,控制住时疫。
两人到了染时疫的士兵所在营帐,沈若筠给狄枫捂口鼻的帕子,叫他小心些。
他们逐一比对了士兵症状,见士兵发热痰结,却不是风寒,又不知病症根源。
两个时辰后,军医已经煎得了圣散子方,沈若筠尝了些,让染时疫的兵士都喝此药。圣散子方服用后有发汗症状,次日便能见疗效。
翌日,士兵还是咳嗽。
沈若筠与狄枫一道斟酌调整药物配方,又过五日才见这些士兵有了起色,慢慢好转,症状逐一消除。
“还得确定下此病源头。”
虽已有方子,但沈若筠却不觉轻松,“圣散子方不管用,想来是新的疫病。”
狄枫也觉得是,“北地苦寒,按理说不应传染时疫的。”
沈若筠想着此事,顾不上休息,又去找王世勋。她这几日都在染了时疫的士兵那处照顾,就没有见他和王珩。
王世勋见她匆匆而来,还以为出了事,“怎么了?不是说士兵都已经见好了么?”
“时疫虽可控,但是尚未清源,且圣散子方不管,应是未见过的疫病。还是先将小世子移走吧,孩子年纪小,若是被传染了,恐有后遗症。”
沈若筠见他迟疑,猜测他是第一次与王珩分开,“你叫亲兵、信使都跟着,送他去青州山庄。那里有林君管事,山庄地上地下均有工事。青州城里长庚医馆有我老师,医术了得;青州知州刘翰受过我父恩泽,细致妥帖……”
两个人说着话,王赓来报,说小世子来了。
王珩进了主帐,先给王世勋行礼,又拜沈若筠。
“小姑姑。”
沈若筠虽已净手换衣,却还是不敢靠近他:“我今日照顾了伤员,不能在近处与你说话。”
王珩点头,“我知道的,父王与我说,小姑姑这些日子十分辛苦。”
沈若筠与他道:“辽地闹了时疫,我和你父王,想将你送去青州山庄住一段时日。”
“那父王与小姑姑……会生病吗?”王珩十分担心,看看这个,又瞧瞧那个。
“不会的,我已有对症的药方了。”沈若筠道,“只是你年纪小,若染上了时疫,我们都会很担心。尤其是你父王,他会担心到没法行军。”
王珩闻言,忙去看王世勋,王世勋有些不自在,给他下了个军令:“派你去青州,保护妹妹。”
王珩一听,忙行了个夔州军的军礼,“是!”
沈若筠憋着笑,心里盘算等北伐归来,得想个法子,也叫王世勋抱抱王珩。
王世勋命王爻领自幼在王珩身边的亲兵八人,与乐安乐康一道送王珩去青州山庄。沈若筠给玉屏写了封信,叫乐安捎回去,信中嘱咐她多注意些,王珩若真有发热迹象,就去请艾三娘。
送走王珩,两个人都觉得虽有担忧牵挂,但又轻松不少。
“你是第一次与他分开么?”
“算是吧。”王世勋回忆,“他出生后,先是母妃在照顾,后来便是我带在身边。”
“我瞧着也是,小世子知道此处有危险,也是先担心你。”
因着军中士兵都陆续痊愈,沈若筠与狄枫又不能明知大同府里闹瘟疫,再去城里考察一番。只能去找那些俘将,与他们打听大同府人的生活习惯,又细问了饮水与丧葬习俗。
此处离冀北近,单听这些与真定府也无特别的差异。
正当两人都无头绪时,辽将完颜摩出声道:“……是不是真定府的那些守军撤到大同府了?”
狄枫道:“可真定府并未见有人患病啊?”
沈若筠一怔,恍然大悟。大同府闹瘟疫,说不得就与年前真定府溃逃的辽兵有关。
“真定府溃逃辽兵约有八百来人,都在此处滞留。”沈若筠将自己的猜测道出,“他们都被猛火油烧伤。到了大同府后,伤口溃烂感染,尸体堆积……近来天气暖和,便诱发此疾了。”
狄枫也觉得这个猜测合理,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也是因着大灾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饮水被污染,所以易患传染病。
沈若筠结合军中治疫情形,又改了一张方子,递给狄枫看:“若非要拿此方与耶律璇谈判,我真不愿管这些辽人。”
“你要拿药方与耶律璇换将军?”
“已是四月中旬了,天气回暖,一旦染起时疫,势头只会更猛……耶律璇总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连自己国家也不管了吧?”
狄枫见她满目都是希望,虽然于心不忍,但还是提醒她,“若是如此,还得让西京道时疫肆虐,可西京道若时疫肆虐,此地水源、环境都会传染时疫,夔州大军怎么办?”
“不必那么麻烦。”沈若筠道,“耶律璇之前已经开始与大昱议和了,说明他也不是不肯议和之辈。眼下只要在辽国造势,叫他骑虎难下,便不得不换。”
沈若筠心下已经有了主意,为了证明自己手上方子可信,除了会去问那些俘臣,辽人生活习惯与大昱有何不同,还让负责看管辽人俘将的士兵故意在他们面前讨论大同府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