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二十二章 (第2/2页)
“找打是吧?”左恒拿筷子指着魏达的头。
吴念玉一手拿着碗喝粥,眉目隐藏在袖子后面,观察姬潄阳的反应。
姬潄阳只是拿着筷子将一旁小碟里的咸菜夹到碗里,又用勺子搅了搅白粥,面上仍是淡淡的。
难道她当真不关系扎西的去向?但吴念玉可不信。他心里“嘁”了一声,心道此人面上如此淡定,真是心机深沉。不过转念一想,魏达声音这么大,旁边的人长着耳朵就能听见,好像也的确用不着什么特殊的反应……
他心思弯弯绕绕,自讨了个没趣,只能闷头喝粥。
姬潄阳瞥了吴念玉一眼,懒得多给他眼神,吃完早饭便先回房了。
出发时,吴念玉发现,姬漱阳再次没有出现在队伍中。他感到心慌,却又不能耽搁行程,毫无办法之下,只能吩咐左恒继续前进。
离开了函谷关,队伍渐渐行进至崤山深处。
崤山位于秦岭余脉,靠近黄河,地势险峻。加上吴念玉心里想着要等扎西,队伍速度慢了下来。在弘农郡周围拖延了大半日,到傍晚才来到弘农郡太守所在的平洲城。
吴念玉斜倚在马车内,手里拿着本《观旗》默读,面前的案上摆着笔墨纸砚,宣纸上潦草地画着从《观旗》里临摹下来的旗语。
这时马车突兀地一晃,停了。
吴念玉合上书,抬起头来。
左恒撩开帘子看向马车内:“殿下,马车进不去了。”
原来平洲城内受自然条件影响,地势不平,官道窄而曲折。而西京王的马车形制奢华,足有一丈多宽,在城内难以通过。大队人马就这样停在城外,等着吴念玉定夺是去是留。
吴念玉一想到姬潄阳在离开了函谷关后便没了踪影,无端感到心烦。又想到如果不在平洲停留,渑县还要四五个时辰才到,如今日头已西落,扎西又不在,晚上行路太不保险,当下决定将马车留在城外,自己带人骑马进城。
第二日清晨,吴念玉一行人离开官驿,准备继续上路。
平洲城北边,三道相邻的峡谷将黄河分成三条支流,滔滔东去。此时旭日东升,霞光倒映在水面上耀眼夺目,远处的峡谷巍峨耸立,将天际分出一道长线,景色壮美雄浑。
一路上难得有机会欣赏这样的景色,吴念玉长呼出一口气,勒住缰绳,心情难得开阔了几分。队伍渐渐放慢了速度,沿着官道缓缓行进。
一阵风从西面吹来,带出阵阵茶香。这香味幽远,清苦中带着些回甘。吴念玉向来嗜茶,没想到在南渡途中竟然还能有机会寻得佳茗,便调转马头,对左恒道:“走,过去看看。”
一队人骑马进了东面的巷子,只见远处巷口有一处茶苑,坐落在河岸边,上面挂着块木质牌匾,上书“陶然”二字。草屋旁两棵石榴树花开得正好,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艳红点缀在苍翠之间,配上沁人心脾的茶香,意境清雅,令人流连。
吴念玉等人靠近那茶苑,翻身下马,朝内探去。却见大门敞开,前院的空地上有几个深约二尺的土焙坑,其中两个坑里摆着风炉和竹棚,棚上面整齐地码着茶饼,其中一个风炉里还燃着炭。吴念玉下马进到木棚里,看到几个交床上摆着铁釜,桌上还有木碾,旁边星星点点散落着竹夹、铁棨等各式各样的工具。
水“咕噜咕噜”地在铁釜中沸腾着,但屋内寂静无声,似乎并没有人。
吴念玉心里一毛,无端起了些警惕,准备吩咐大家原路离开。后院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惊慌的喊叫:“死人了!”
吴念玉等人顺着惊叫声走过去,原来那喊叫声来自于一名走到后院的侍卫。他正对着一处后院角落,只见一名男子双目圆睁躺倒在血泊之中,左胸一道刀痕直入心脏,手里还握着一把用来打扫庭院的竹丝扫帚。
左恒牙关紧咬:“有诈!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