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流动人口 (第2/2页)
但是,第一批水果出来后,麻烦就来了,这是精明的何三运怎么也想不到的。这水果,如果拉到陕西或者河南去卖,只要上了火车,一天就到,怎么也可以大赚一笔,这一切,都是他事先计划好的。
但最难的,是从地里到车上这个过程。因为,几十上百吨的桔子,如何从树上摘下来,如何从地里搬运到公路上,这是个难题。因为,那个时候,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根本没回来,光靠这些老人与妇女,完不成这个任务。等他们那种慢慢小背篓折磨地搬下来,估计桔子没搬完,都开始烂了。水果这生意,懂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争分夺秒,那得赔成什么样?
他算到了开头与结尾,就是没算到中间这个环节。他亏了血本,多年打工挣下的钱,就剩下这没人住的房子了。他重新出去打工,现在,基本上在外地安家了。
民警在村里的老人们中调查,几乎没人知道,这个何三运在哪里打工。因为,他出去得早,人又很精明,已经不依靠老乡团体,可以独自生存了。
“前些年,我们村的娃儿有说在重庆遇到过他,也有说他在广东,还有人说他在浙江,不晓得他最近在哪里混了。”一个老人说到:“前些年,还晓得过年回家上坟。这些年,回来得越来越少了。倒是今年春节,他是回来过一回,但没到村子来,在他家的坡地房子上,有人看见过他,他还给那位乡亲送了一包好烟,好像在外面混得不错。”
村民们所知,仅此而已了。对于外流人口,如果不能从老乡这里打听到消息,那找到他是比较困难的。
早期出去打工的四川人,多数是做餐饮或者建筑,一般都是老乡抱团,以取得生存安全感。但后来,各自发展得不错,就渐渐分散,独立生存了。
那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希望,查身份证信息。何三运的身份证及户籍信息被调了出来。当然何三运本人,不是那监控拍下的人,因为看他长大的乡亲,只需要一眼就可以判断。
何三运如果近期用身份证,买过火车票,飞机票,或者他办过银行户头、实名购买过手机,那都是查得到的。这是公安破案找人的重要渠道。
根据电脑里出现的信息,何三运,名下有两个以他名字注册的手机号码。一个早期是在广东的,一个是近两年在浙江的。在广东的号码,最近估计差不多停用了,一个月只有几个来电。而平时联系最多的,是浙江的号码。
他近期,没有坐火车与飞机的记录。当然,这也不排除他到处流动的可能性。因为,今天汽车交通已经比较发达了。
有一个信息,让民警费解。就是,广东给他联系的人,有一个广东的号码,每个月会找他一次,仅仅一次,都是在十五号左右的时间。好像是固定约好的,这是不是一个联系人呢?
另一个疑点,是他的银行账号,在两个多月前,他的账号上,有一个广东的账户,给他转了两万块钱。按理说,如果是过去别人欠他的不账,或者他找别人借钱,那至少得在不账前几天,给他打电话联系。而联系这个广东号码的时间与转账时间,相对隔得较近的,只有一天。也就是头天有广东电话来,第二天,有广东的钱进了何三运的账户。
那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个人,就是何三运的直接关系人?
有万源的民警提出:何必那么麻烦,直接打何三运的手机,问一下,他在哪里,我们直接去找人,不就行了?
这是看起来最直接的办法。但问题在于,如果何三运跟这嫌疑人是同伙,那就打草惊蛇了。等你抓到何三运时,不仅嫌疑人得到消息早就跑了,而且,何三运也已经早就准备好说辞,清楚地解释那人那钱的来历了。
对于一个犯罪团伙的精明人来说,你如果问他,你的房子为什么有人住这么长时间?他肯定会回答你:我也不晓得,我都好久没回老家了,我都不知道。如果你问,这钱是从哪里来的?他会编一个,曾经借钱还钱的理由,你根本抓不到把柄。
冯警官此时想到,按常规方法,哪怕抓到何三运,也没办法继续追查。于是,他觉得,不得不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让何三运在无准备的条件下,突然将他心理防线击倒,让他主动说出这件事情来。就像他过去,只是为了柳叶与能娃的事找胡三。结果,还牵出一桩大案的线索。
根据何三运最近通话的地点,可以确定,他目前的居住地,是浙江金华。
一行人,迅速转战浙江金华。与当地警方配合下,在一个五金厂打到了何三运。他已经在这个五金厂当油漆工有两年了。而他是油漆车间的组长,也算是技术骨干。说明,这家伙,学习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
据车间主任介绍,何三运近期,天天上班,没什么异常。这里的工厂是标准化设计的。下面的是车间,上面的走廊边上,是办公的地方。冯警官们穿着便服,隔着玻璃往下看,发现穿着工装的何三运,正在指挥着徒弟们,正确地开展油漆的程序,他们都戴着口罩,油漆的味太大,隔着玻璃都有感觉。
这个工作对人体的健康有影响,但工资比较高。何三运一个月能够挣一万多块钱。
以什么名义找何三运问话,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冯警官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建议,不妨直接从电话号码上面入手。
何三运被叫到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办公室里,与冯警官面对面地坐着。看得出来,他很紧张,一个四川人,在浙江,突然面对来自于陕西的警察,这是什么情况?
“何三运,你也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找你问一些情况。”冯警官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从近两年何三运始终在这厂里上班的情况来看,他参与诈骗犯罪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然,如果何三运是参与者,这样问就已经打草惊蛇了。冯警官之所以愿意冒这个险,是因为,那诈骗犯太狡猾了,几乎没有给警察留下有用的线索。
前几天,侦察那辆黑色捷达车的团队,把结果回过来了。这辆车曾经出现在往宣汉的一条路上,但宣汉与达州之间,它却突然消失了,再没出现过。当地警察判断,如果他们还停留在宣汉达州之间,那当地警察,就加大了摸排的力度。但至今,根本没有发现人和车的踪迹。
案子太大,涉及人员又多,但罪犯如此狡猾,这是冯警官进入刑侦行当以来,第一次遇到的考题。他想把这个案件,作为自己学习成果的试金石,所以,他本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当然,如果自己不是提前抓胡三,联防队员也不会打听到这个案件的消息。胡三断了联系,人家就提前跑了。这事,说起来,自己也是有责任的。
“警官,你们想了解什么,我就说什么,保证不说假话。”
显然,何三运过去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所以还算是一个老实人。
“你原来在广东打工吧?”冯警官好像不经意地从小事扯起。
“对,工作了好几年,东莞、福田,都工作过。建筑餐饮机械行业,都工作过。”
“那边应该是挣钱的,你为什么跑到浙江来呢?”
“那边挣钱跟浙江差不多,但劳动强度要大些。我年纪大了,不适合拼力气了。我还有些油漆的技术,遇到这边给的待遇还可以,况且,当组长总比当工人强些,就过来了。”
“你一个月挣多少呢?”
“万把块钱吧,有多有少,因为有绩效。”
“那你还不错,你老婆孩子,现在在广东还是在浙江?”
“老婆就在浙江,就在这们厂食堂做饭。儿子大了,跑到上海混去了,我们也帮不上,管不着。”
“你现在,跟广东的人还有联系吗?”
何三运突然想了想,停顿了一下,摸了摸耳朵,摇了摇头。
这个细节,暴露了太多信息,没逃过冯警官的眼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