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十面埋伏 (第2/2页)
他等作战之时,往往皆身着几层战甲,以一挡五,颇为凶悍。
除此之外,鞑子可不仅仅只有佩刀,实际上鞑子拥有不少重兵器。
比如狼牙棒、骨朵,这些重兵器一旦砸中人的胸口或是脑袋,非死即伤。
而对于这种山林且不是很抖的山路,一些人甚至可骑上战马上山。
而他们手中的弓箭还能发射一枚枚重箭。
其箭头或是铲形,或是烙铁三角形,亦或是月牙形,射出的力度极大,很容易就能洞穿人的身体薄弱处。
可以说,就综合个人战斗力,尤其是近战方面,明军士卒是绝对不占优势的。
为此,作为奉秦明之命埋伏在此的郑澧与杨四,自是没有选择与鞑子近战。
他等早就在数天前在此埋伏,而且还特意在这不起眼的半山腰挖了一条壕沟,用以藏下数千兵马与军械。
如此,当他等借着山下火光看到不少鞑子快速向着山腰冲来时,杨四顿时冷笑一声,手对着身后左右一挥,“开始吧!让这些鞑子尝一尝火器的厉害!”
“是!”
随着杨四一声令下。
霎时间,火铳声不断。
“噗噗噗……”
“砰砰砰……”
而下一刻,数十门火炮也持续开火。
“轰轰轰……”
当然,这还是开胃小菜。
就在此刻,又见数十段木头被淋上了火油。
“推!”
霎时间,数十段熊熊燃烧的木头顺着山势滚了下去。
紧接着,又是数十颗火球。
而这些火球后,又是数百火罐。
火罐爆炸,飞射出无数石子铁砂。
顷刻间,将山坡之上给清理了一遍又一遍。
“啊啊啊……”
凄厉的惨叫声响彻了整个山腰。
黑夜下,山坡上,到处都是疼的死去活来的黑影。
而一些八旗鞑子更是被火球或是木头被砸中,不是被压死就是被烧死,其模样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此时乃是黑夜,根本看不清。
然此时的杨四却依旧沉着冷静。
毕竟埋伏在山道两端与另一侧的伏兵才刚刚开始进攻。
这不,随着两端与山腰另一侧的伏兵步步逼近,索尔哈明显感觉到周围的局势十分不妙了。
“快!撤!往后撤!撤!”
这一刻,他没得选择,只能拼死往后方突围。
能突围一个就是一个。
…………
。
实际上,鞑子的强大战力是不仅限于马上功夫的。
鞑子的近战能力其实也是十分强大的。
他等作战之时,往往皆身着几层战甲,以一挡五,颇为凶悍。
除此之外,鞑子可不仅仅只有佩刀,实际上鞑子拥有不少重兵器。
比如狼牙棒、骨朵,这些重兵器一旦砸中人的胸口或是脑袋,非死即伤。
而对于这种山林且不是很抖的山路,一些人甚至可骑上战马上山。
而他们手中的弓箭还能发射一枚枚重箭。
其箭头或是铲形,或是烙铁三角形,亦或是月牙形,射出的力度极大,很容易就能洞穿人的身体薄弱处。
可以说,就综合个人战斗力,尤其是这些有浸泡了桐油的竹藤球,瞬间就将山下的帐篷给点燃了。
发现不对劲的一众鞑子顿时从帐篷内钻了出来。
然火势迅速蔓延,很快就令一千鞑子慌乱不已。
“敌袭!敌袭!”
“快!往山腰冲!往山腰冲!给本参领冲上去!敌人在山腰!”
这时候,参领索尔哈从自己营寨钻出后,立刻就率领亲兵指挥一众四处乱窜的八旗兵朝着山腰冲去。
他知道如果继续待在山道上,无疑会给自身带来巨大伤亡,也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
而反冲锋则不同,一旦冲上半山腰与敌近战,敌人的优势就会被抵消。
别以为八旗兵就只有马上功夫强大。
实际上,鞑子的强大战力是不仅限于马上功夫的。
鞑子的近战能力其实也是十分强大的。
他等作战之时,往往皆身着几层战甲,以一挡五,颇为凶悍。
除此之外,鞑子可不仅仅只有佩刀,实际上鞑子拥有不少重兵器。
比如狼牙棒、骨朵,这些重兵器一旦砸中人的胸口或是脑袋,非死即伤。
而对于这种山林且不是很抖的山路,一些人甚至可骑上战马上山。
而他们手中的弓箭还能发射一枚枚重箭。
其箭头或是铲形,或是烙铁三角形,亦或是月牙形,射出的力度极大,很容易就能洞穿人的身体薄弱处。
可以说,就综合个人战斗力,尤其是这些有浸泡了桐油的竹藤球,瞬间就将山下的帐篷给点燃了。
发现不对劲的一众鞑子顿时从帐篷内钻了出来。
然火势迅速蔓延,很快就令一千鞑子慌乱不已。
“敌袭!敌袭!”
“快!往山腰冲!往山腰冲!给本参领冲上去!敌人在山腰!”
这时候,参领索尔哈从自己营寨钻出后,立刻就率领亲兵指挥一众四处乱窜的八旗兵朝着山腰冲去。
他知道如果继续待在山道上,无疑会给自身带来巨大伤亡,也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
而反冲锋则不同,一旦冲上半山腰与敌近战,敌人的优势就会被抵消。
别以为八旗兵就只有马上功夫强大。
实际上,鞑子的强大战力是不仅限于马上功夫的。
鞑子的近战能力其实也是十分强大的。
他等作战之时,往往皆身着几层战甲,以一挡五,颇为凶悍。
除此之外,鞑子可不仅仅只有佩刀,实际上鞑子拥有不少重兵器。
比如狼牙棒、骨朵,这些重兵器一旦砸中人的胸口或是脑袋,非死即伤。
而对于这种山林且不是很抖的山路,一些人甚至可骑上战马上山。
而他们手中的弓箭还能发射一枚枚重箭。
其箭头或是铲形,或是烙铁三角形,亦或是月牙形,射出的力度极大,很容易就能洞穿人的身体薄弱处。
可以说,就综合个人战斗力,尤其是极为凶悍的。
毕竟鞑子出身于白山黑水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