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章 (第2/2页)
“……”
后面的一句话才是重点吧。
买书一定不是沈盼睇的本意,新书旧书的价格能差十倍,沈盼睇的十块钱能做出一百块钱的善意来,甚至超过一百块钱。
薛宣闭嘴收拾着小人书,这书还真不少。
小人书还是很好分辨的,书册比较薄或者比较小,跟别的书比起来还挺袖珍的。
将书角压平,将灰尘擦去,不一会儿薛宣的手也乌漆麻黑的。
录音机里播放着张国荣的《风继续吹》,薛宣听不懂鸟语,却不影响他觉得调子好听。
播放完六首歌,他很熟练将磁带翻了个面,从b面继续播放。
「让我飞跳出天际外」
「任我飞接触星际海」
音乐让人心境自然,一时充满力量,一时又舒缓平坦。
两个人总算将小人书给整理出来,足有六个半米高的小人书。
算一百本小人书半米高,三堆小人书能有六百本,薛宣感慨:“这……大户人家。”
能有几百本小人书,可不就是大户人家么。
沈盼睇还不满足:“还是要去看看有没有新的小人书,这些一看就都是旧的,得掺些新的进去。”
“能有小人书看就很不错,不用他们的钱,还挑新的旧的。”他读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好心人捐小人书,还是生早了。
小人书的价值,就让沈盼睇把几麻袋书花费的钱,给挣回来了。
去废品站收书,会上瘾,不是说能挣多少钱,而是能用很少的钱,拥有很多的书。
这一点,让沈盼睇感受到快乐,是一种充实。
薛宣不太懂沈盼睇的快乐。
这废品里不缺初三的教科书,沈盼睇一点不亏待他,给他也寻了一套初三的教材来,两个人一起学习初三的知识。
没有老师的教导,英语反而成了最容易学的,倒不是说能学会,而是能跟着磁带学英语。
会不会读是一回事,知识点会不会就是另外一回事。
沈盼睇定了,两人要互相听写单词。
薛宣的英语成绩很糟糕,他念初一的时候,学校一点儿也不重视英语。
现在初升高考试,因高考对外语的重视,也加上了外语课。
为了沈盼睇能听懂他说的单词,他回家得跟着录音机复读英语单词。
不然怕影响沈盼睇的学习进度。
“别的书明天再整理好了,这么多我给你搬进去。”
沈盼睇指了一间屋子,薛宣打开门,里头除了地上的两个麻袋,空荡荡的:“你这里头还挺空的。”
“我想起来了,薛宣我们去废品站一趟,看看有没有二手的架子,省得书没有地方摆。”
“这对书,是不是太不尊重。”
沈盼睇看了看麻袋里的书,实话实说:“是废物利用,它跟它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废品站的老蔡,眼熟沈盼睇。
小姑娘爱看书,收了三个麻袋的书回去。
“小沈,又来找书?”
“蔡伯,有没有书架子,或者能当书架子的木头。”
老蔡笑起来,还是为了书来的,这姑娘对这些书还挺认真的:“有用的都拖出去卖掉了,第三间库房里头,都是些木头,有什么我也不记得太清,你自己找找有没有派得上用场的。”
他在废品站呆了也有些年头,除了恢复高考那年,废品站里都没什么人来翻书。
有闲钱看书的,书店里买书。
没闲钱看书的,是把书当废品卖掉,而不是来废品站买书。
小沈大概是介于两者之间,又太喜欢看书。
这些书翻起来,真的让人手都红肿。
不仅是积灰,有的还会引起瘙痒。
小沈是有耐性的,废品站里的书,小沈理了半数。在他以为,小沈不来的次日,小沈又会出现。
这不,今天小沈为她那些书又来了。
那些废纸,还整出个书架来,他是佩服小姑娘能折腾。
三号库房,沈盼睇还真翻出能派得上用场的:“薛宣你去喊蔡伯过来帮忙。”
薛宣站起来,往外头走。
还真给沈盼睇从一堆的废木材里头,找到有用的,要他看这些木头当柴烧挺不错的,当书架,那还不如打一副新的。
几个人把沈盼睇要的“书架”绑到三轮车上头,沈盼睇又在废纸堆里捣鼓出两麻袋的书来,整整两百斤。
薛宣驼八十斤,另外一百多斤分两袋放在三轮车上。
木头架跟书,笼统花了二十八块钱,跟书比起来,钱就是薄薄的几张纸。
沈盼睇跟着蔡伯多跑了一趟,木头架一趟不好拉,沈盼睇多给了蔡伯两块钱,这是上货拉货的费用。
薛宣从两百斤的书里头整理小人书,送走蔡伯的时候,薛宣理出来的小人书足有两百本。
放在称上一称不到二十斤。
“今天的小人书要多一些。”说着沈盼睇将最小的一个麻袋的书到出来,一眼望去半数都是小人书,“可能是书店淘汰下来的小人书,堆在一起了,还有成套的。”
许多书的出版时间,都是五六十年代的。
“有没有《三国》《西游》,前头理出来的缺本的,这里这么多,应该就齐全了。”
都不用沈盼睇说什么,薛宣就来理这头的小人书,还真给他找到缺少的《三国演义》还有《西游》。
理出来有两整套《三国》,五十年代的定价一毛九,六十年代的定价两毛二,每套都有六十册。
按照标价来卖,这两套书,就够沈盼睇今天买书花的钱了。
这两套书差不多十斤,是二百斤的二十分之一。
整套的书,是跟前面的那些小人书整合起来的,不是今天的小人书里头就有这样两个整套的《三国》。
整套的《三国》就理出来这样两套,不整套的零零散散的也有这样多。
这下子,沈盼睇的小人书超过千本,整套的除了《三国记》《西游记》,还有《红楼梦》《水浒传》《杨家将》《岳传》……
里头的六成都是不成套的,有的是缺一两本,有的是只有一两本。
成套的书最先被摆在木头架子上,摆了木头架子的屋子,不再显得空旷。
薛宣借了《三国》回去看,他拿的不是整套的,而是多出来的,整套的他怕弄丢了,说是过来看。
“你得去冰棍厂了。”
“你都回来了,不继续卖水晶糕?”这都回来十天了,书也堆了几百斤,再多的书也看不完,“卖一天水晶糕,能多买两袋书。”
“一天水晶糕,两袋书。听起来很让我心动,但是镇上没有这样多书,卖了水晶糕也没有书。”
这题他会:“镇上没有就去县里,县里没有再去市里。”
她的水晶糕是很好卖的,即使镇上有替代品,但是放假前,还是最好卖的。
五月六月替沈盼睇卖水晶糕,两个月他挣了四五百。
七月虽然每天卖冰棍,到手的不到五十块。
沈盼睇甩了甩手,整理书本也很累手:“钱够我念初中高中,暂时不想做买卖。这样大热天的,在家里头学习多好,心静自然凉。”
这么大热的天,薛宣也没打算日头高的时候就在外头。
他的打算是傍晚在电影院门口卖冰棍,没有沈盼睇的水晶糕,他的冰棍跟别人比也没什么优势,这钱不太好挣:“那我要像你学习。”
沈盼睇接着整理书册。
今天的书有几百本,一些书还盖了章,比如定价四毛五的书,盖着蓝色的章印着售价三毛。
薄的书册便宜,厚的书册价格贵,跟她称斤的买书也差不多。
薄薄的一册有一毛钱的,也有两个拇指厚标价两三块钱的。
比起薄薄的册子,沈盼睇偏爱有厚度的书。
要都是厚的书,整理起来都方便。
有些书明显不是建国后出版的,沈盼睇也不将他们放在书架上,这些书脆弱的很,要防霉防虫还防爆晒,为了这些书,她买了三个木头箱子,还用了花椒包,将书套上一层皮再放进箱子里头。
建国后的书,都摆在架子上。
里头还有外文出版物,这属于意外收获。
里头的技能书可不少,养猪的、钳工的……做什么的都有,工人农民最光荣。
只要整理书,屋子里院子里都能扫出一堆尘土来。
到了晚上,洗完澡吹着电风扇,丝丝的凉风比吃冰还要畅快。
闭着眼睛跟着录音机,默念英文。
https://www.lusetxt.com/books/27274/27274185/249086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usetxt.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use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