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历史馆中说历史 (第2/2页)
因为我在先秦文物中,看到了诸子百家的法器,按现在的标准来分的话,大多属道家,少数为儒家。
应该是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百家合流,相互融合,所以导致百家消逝,仅剩道儒两派显学。
后来佛教东传,三教相互竞争又彼此交流融合发展,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道家修士活跃,道教大发展,武帝后渐居次位,但仍然可称长盛不衰。
魏晋时玄风鼎盛,道家短暂巅峰后修炼变得愈发艰难,虽有兴衰起伏,总体逐渐没落,步入末法时代,到唐初也只是小兴一番。
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兴盛,儒修渐多,当时之儒修允文允武,六艺精湛,出将入相,至唐朝达到巅峰。
宋以来虽然文教鼎盛,但儒家已被变革,重文轻武,偏离圣人教导,儒修虽盛不强。
宋以后更是逐渐没落,沦为帝王统治工具,失去君子之风,重空谈轻实修,经典仍在,真儒难寻。
近现代以来又连遭冲击,至今已算是彻底消散。
佛门于汉时传入华夏,逐渐扎根本土化,南北朝时期初至巅峰,后经多次兴灭,教义不衰,却也修行渐难。
从这些法器的强弱变化,和史料记载对比,不难看出古代修行界的兴衰变迁。”
柳韵闻言若有所思道:“玉泉院陈道长说道家魏晋之后修行艰难,重阳宫张道长也说儒家宋元之后逐渐没落,佛门清以后衰落,倒是与你的分析相互印证了。
只是,纵使修行渐难,历代也有天才俊杰,为何正史中从不提修士之事?”
“此事我也颇为疑惑,若说道家隐世,佛门出家,真正得道之人往往不在乎名利,正史不记载倒也说的过去。
可儒家重在入世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士追求,应当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才对。
可为何只有治政功过评说,并无修行成果论述,奇哉怪哉!”
“对啊,即使有些痕迹,也是以民间传说形式留下的。
所以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世界并无什么神秘色彩,就是个凡人世界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我根本接受不了存在修行之事。”柳韵点点头道。
“或许是我们受影视和小说等影响,形成了惯性思维,觉得修仙者都神通广大,必然主导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
但是这个世界的修士可能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们并没有实力做到这些。
根据我从这些法宝等级观察来看,三教修士修为似乎都不高,尤其是秦汉以后鲜有达到第三境者。
道家受灵气环境所限,而儒释两教却不知为何也会如此。
或许真如陈道长和张道长所言,受到了上天的压制吧!
如此数量稀少又修为低微的修士群体,自然主导不了人类文明,在大军面前也免不了灰飞烟灭。
因而古代修士只能选择隐世修行或者入世为帝王驱策。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能征召众多修士为其修建陵寝。
帝王或许真如电视中演的那样,有气运庇护,一言可定修行界兴衰。
或许有些惊艳之才能突破天地所限,但这种高人必然不会对世俗权势有什么兴趣了。”孔风猜测道。
“你说的有道理,也许真的是这样的。
就是不知道儒释两教到底为何被限制了境界?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被限制?”柳韵有些担忧的问道。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寻答案,但现在还为时尚早,不用忧虑!”孔风安慰道。
“也是,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三教修行艰难,才会去钻研武学,从而才有这少了诸般门槛,人人可修的武道。
不过武道修行需要能吃苦有毅力,也需天赋悟性,想要入先天也是异常艰难。
古代历史对武者之记载就更稀少了,也不知道是否存在先天之上,先天之上的风景又是怎样…”
柳韵有些唏嘘和憧憬的说道。
“韵儿你放心,一定存在的,你也一定能看到先天之上的风景!”孔风鼓励道。
“嗯呐,一定会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走吧!”柳韵点头道。
“嗯,这一趟出来收获满满,眼界大开,该回学校好好学习和修行了!”孔风点头应道。
两人离开博物馆,又逛了一圈,吃吃喝喝,很晚才回到了酒店休息。
七号上午,返程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