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吾心安处是吾乡 第五十二章 淮西阴影 (第2/2页)
是的。何夕对郭桓案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今作为此案第一经手人。朱元璋定然会询问何夕的想法的。而唐胜宗恐怕是有自己的想法。想要与何夕通通气。
何夕说道:“晚辈愚昧,此事太过重大,一时间也不想不出什么办法。还请侯爷指教。”
唐胜宗微微一笑,说道:“你是陛下的子侄,也算是我们自己人。我也不瞒你了。我的意思很简单,此事一定要从严从重,杀鸡儆猴。这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总不能让这些人给祸害了。”
何夕一愣,说道:“如果按这个做法,恐怕要牵连万余人吧。”
唐胜宗说道;“无妨,不过万人而已。不管多少人,也不能坏了陛下法度。你说是不是?”
何夕迟疑说道:“侯爷所言极是。”
何夕一时间揣摩不出唐胜宗的意思。是因为朱元璋执法太严苛。以至于这位侯爷心有怨言。要让参与到郭桓案中的江南士林好好享受一下朱元璋的关怀。还是有别的想法。
唐胜宗说道:“而今浙江各级官员都空缺,一时间我也找不到足够的人手。何秘书可有推荐的人选?我也好做安排。”
何夕一愣,说道:“这就不必了吧。”
唐胜宗说道:“哎。你说的哪里的话,这天下是我等之天下。总不能让这些大头巾占了位置。”唐胜宗将话说到这里已经够露骨了,随即他也不说别的了。反而与何夕谈论起杭州的风情了。
何夕最后送走唐胜宗的时候,唐胜宗还叮嘱何夕,将名单送到他那里。他会安排的。
何夕目送唐胜宗离开的背影。忽然明白,朱元璋与开国功臣之间,为什么会走在决裂。原因很简单。
朱元璋觉得大明江山是朱家的。而这些开国功臣觉得,大明江山固然是朱元璋的。但也是他们的。是他们一手打下来的。理所当然地拥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权。
如果说,这些开国功臣如李善长,有造反的心思。这自然是假的。但是想从大明江山之中分一杯羹,保持李家的权势,却是有的。
而唐胜宗与李善长关系不错。说他是李善长的人,是有些过了。毕竟都是开国功臣。即便爵位有些低,也很难为人门下走狗。即便这个人是李善长。不过,当年朱元璋起兵之初,李善长长袖善舞。诸将之间有了矛盾,李善长就是调解人。
大明开国的文臣几乎全部是李善长的下属,而在军中李善长的人脉也很厚实。唐胜宗与李善长这么多年的交情,在很多政见上也是有一些相似的。
即便被贬出京。唐胜宗依然没有变。
而今大明科举被罢。官员多为举荐。而唐胜宗主张大规模清理,并不是他多在乎朱元璋的法度,而是借此清理出很多官职。让唐胜宗这帮淮西勋贵,可以将人手安插到很多关键位置上。
甚至何夕有一些怀疑。
杭州如此铁板一块。郭桓如此嚣张。唐胜宗在浙江也不是一日。他是真的一点也不知道,真的清清白白。还是-----。
何夕想到这里,就不敢多想了。
毕竟,眼前的乱子虽然大。但其实郭桓的根底并不厚,当今浙西集团已经消散得差不多了。最多扯下来几个尚书。如果在别的朝代,牵扯下来几个尚书,算是惊天大案了。
但是刚刚,也就是去年。朱元璋办胡惟庸案,已经将六部尚书,还是御史中丞全部给办了。再来一次,也不算什么。
只是唐胜宗如果牵扯下去就不一样了。
且不说,李善长还活着,虽然在野养老。但是这等人物,只要他一日不断气,他的政治影响力就不容忽视。而且大明刚刚掀起征南。甚至明年也会出兵塞外。
这个时候,对淮西勋贵动刀子,实在不是时候。
而且何夕也没有证据。毕竟唐胜宗力挽狂澜。才挽回了杭州局面。更是参与善后,即便有证据,也消灭得干干净净了。更不要说。何夕有更深沉的担心。
区区一郭桓,逼急了还要造反。
而唐胜宗这样的开国将领。威信十倍于郭桓。背后还有庞大的淮西集团。即便在胡惟庸案打击之后,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是不能轻动。
而今何夕不管想到了什么。都必须忘记。
何夕忽然有些同情朱元璋了。原本可以依靠的淮西勋贵集团,渐行渐远。甚至快要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而他准备扶持的士大夫集团与他又不是一条心。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如果没有支持的政治集团。也是很危险的。
这也是朱元璋屡兴大案的原因之一。
他太没有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