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立储 (第2/2页)
朕意已决,非为废长立幼,实乃为汉室未来计。
朕相信,在诸卿的辅佐之下,皇子协定能带领我大汉走向新的辉煌。”
此言一出,殿内再次陷入一片沉寂。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暗自点头,似乎对灵帝的决断表示理解;有的则眉头紧锁,心中仍存疑虑。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缓缓走出队列,正是杨彪。
他神色凝重,却又不失威严,向灵帝躬身行礼后,缓缓言道:“陛下圣明,微臣以为,储君之选,当以德才兼备者为先。
皇子协虽非嫡出,但其智慧与勇气,朝野共睹。
且我大汉历代明君,多有非嫡长子继位而成就霸业者。
陛下既有此意,微臣愿与百官,共辅新君,以安社稷,以慰民心。”
杨彪之言,掷地有声,犹如一股清流,瞬间冲淡了殿内的紧张气氛。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此时司徒卢植走出队列,躬身说道:“陛下,既然杨大人说储君之选,当以德才兼备者为先,那么臣以为陛下长子楚王刘御更适合储君之位。”
听到卢植的话,郑玄和荀爽也出列说道:“卢司徒言之有理,楚王殿下文武全才,不但率军平定黄巾,更统帅大军在雁门关大破百万异族联军,收复中北三郡,现坐镇荆、扬两州,更是将两州治理得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大殿之上,气氛一时变得微妙而复杂,众臣的议论声虽低,却如暗流涌动,难以平息。
灵帝的目光在众臣间游移,心中暗自权衡。
现在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储君的争论,更是汉室未来走向的一次重大抉择。
杨彪见状,再次上前一步,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楚王殿下功勋卓著,确为我大汉之栋梁。
然,储君之选,除却德才,尚需考虑时局与民心所向。
皇子协虽年轻,却心怀天下,对朝政、军事、民生皆有独到见解,且其背后有弘农杨氏及诸多忠良之士鼎力支持。
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所在,望陛下明察。”
言毕,杨彪微微侧身,目光示意身后的几位心腹大臣,他们纷纷出列,或陈说刘协的治国理念,或展示其近期在民间的良好声誉,一时间,大殿内仿佛响起了一曲为刘协加冕的赞歌。
大将军何进见状,面色微变,却也不甘示弱,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微臣并非质疑皇子协之才德,只是担忧此举或会引起朝野动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再者,楚王殿下战功赫赫,威望日隆,若不能妥善安置,恐生变故。”
何进之言,字字句句皆是肺腑,让不少大臣暗自点头。
然而,灵帝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缓缓起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刘协身上,那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托付。
“众卿家,朕意已决,无需再议。”灵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朕立皇子协为储,非为一己之私,乃是为我大汉江山计。
朕相信,在诸卿的辅佐下,皇子协定能不负众望,带领我大汉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言罢,灵帝挥手示意,侍从们立刻上前,将象征储君身份的玉玺与金册呈于刘协面前。
刘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责任,他郑重地接过玉玺与金册,向灵帝及众臣深深一拜,誓言将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大殿之内,掌声雷动,虽然仍有少数人心存疑虑,但大局已定,无人再敢公然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