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非动似动 (第2/2页)
管事答复道:“回老爷的话,是袁继咸的亲信”
钱谦益一边让管事宽衣,一边说着:“这下麻烦了。”
“你还不知道,这袁继咸前些天上了个条陈,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把马相国。如果这件事让马相国知道了,不知道他得怎么看我?”
官服脱下,钱谦益沉吟问道:“你是让他从哪个门进来的?”
管事回答:“小人没让他走的正门,只是开了小门让他进来。四下无人,应该没有人注意到。”
钱谦益重重点头:“你做的极好。这样,你取一锭银子,就说我于路上中了暑,现在卧床不起。让他代我向临侯兄(袁继咸自号)致歉。”
管事点了点头,服侍自己这位老爷转入后院休息后,便从府上库房取了好大一锭银子,就说明原委,给到了这名亲信手上。
亲信也无可奈何,只能被管家热情地从小门送出钱府。
这名亲信忙活了大半个白天,多赚了一锭银子以外,自己的大事竟然是全然没办成!
日头都渐斜了,亲信只好再次转回高弘图府前碰碰运气。
也是凑巧,不多时,高府的门房打开门缝,说道:“嗯,你怎么还在?”
亲信立刻箭步上前:“老丈,实在是有天大的干系系在在下肩上担着,还望老丈万望行个方便。”
门房只是将门缝再扒拉开个缝隙,从中间探出头来:“哟,那你就说来给老汉听听。”
亲信摇头,憋着气说道:“这件事必须只能告诉高相国,耽误了时辰,在下只怕大明都要亡了国啊!”
门房似笑非笑:“按你说的,不听你的,大明就要亡国了咯?”
亲信涨红了脸,只是吐出了两个字来:“难说!”
门房打量了一下这名亲信,又继续说道:“还真稀罕,老汉我做门房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你这样不要脸的。”
“但是我家老爷真不在府上。你要真是有如此天大的干系,那老汉也就偷偷摸摸告诉你个实情。”
“我家老爷奉了圣旨,现在正在淮南巡盐,那你就去淮安府找我家老爷吧。”
门房慢悠悠说完这些,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不过你要是去了,那想来都得赶几天的路程。那晚上了这么三两天时间,数十个时辰,好像也没多大事吧?老汉看来这国也亡不了嘛。”
随后看着这名亲信苦瓜似的脸,又是悠悠然慢慢把门一关。
亲信只好用力把脚一跺,牵出马来,立刻往北飞奔而去。
日头总算沉了下去,高府内,侯方域也走了出来散步,恰好撞到笑意不断的门房。
侯方域躬身施礼:“老伯,什么事情如此开心啊。”
门房虽然喊着“侯老爷使不得”,但是脸上笑意更浓:“早间来的那个无赖汉子,刚刚又来到门前了,被老汉一通奚落。”
侯方域也似乎来了兴致:“老伯,我前番不是和你交代了,这般小人多半是无赖帮闲,不去理会他便是么。”
门房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可是这泼赖却说着什么见不到高相国,大明就要亡国了之类的话语。那老汉就顺势激他了一激。”
随后门房就将来龙去脉给侯方域讲了个清楚。
侯方域只能心中大喊不妙,握紧了拳头,随便应付了下门房,便匆匆往大门处赶去。
此时的亲信早就出了南京城了,侯方域只能心中大呼门房误事,将脚用力在地上跺了一跺。
...
入了夜来,朱松坐在案几前,开始记录着每天发生的事情。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事情,自己听过一遍,但是总会有遗忘或者疏忽之处,自打那一日后,朱松就恢复了这个习惯,也密密麻麻记了小一卷内容。
等到提着笔写下龙飞凤舞的“楚王进贡”四个大字,实在是乐开了花。
虽然自己感觉到很多虚虚实实的事情,但是这般好事,总算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啊。
先一点点充盈国库,然后再用这一笔钱去招募在江南各地的将材,再一点点募集勇士。
这样不是就能慢慢整练出一支新军来了嘛?
而且等到后面国家恢复了,自己也好意思选一选宫女什么的,自打继位以来,这宫内全是老宫女。
或者把几个大殿修一下吧,也不知道楚王到底准备了多少财货。
要是有个一千万两,自己挪个十来万,想来不过分吧。
朱松思想连篇,墨汁滴到纸上,都还未知觉。
然后宫殿外就响起了太监的喊声:“皇上,老奴有要事禀报。”
被拉回现实后,朱松赶忙吹了吹墨迹,等待这一小卷笔记干了以后,才收进了自己的箱子,再上了锁。
然后传唤了太监进来,懒洋洋地说道:“什么事情?”
大太监伏在地上:“皇上,礼部刚刚递上来了个条陈,说是今日入夜有个头陀在宗人府外鸣冤。”
朱松接话:“头陀?宗人府?”
大太监继续禀告:“这名头陀自称是楚王胞弟,奴婢不敢怠慢,于是让礼部再三查验,这名头陀确是楚王一系宗室。”
朱松只觉得奇怪:“楚王不是才进贡吗?怎么他的胞弟今天就跑到宗人府去了?”
“奴婢也感觉奇怪,于是也赶了过去。这名头陀还称...”
朱松心中闪过一丝不妙,说道:“赶快说来!”
“他自称楚王为进贡一事,已经将楚藩宗室屠戮一干,他自己才剃发化妆成头陀前来,还说相应具体事务,必须得见到皇上龙颜才能禀奏。”
朱松一时目瞪口呆。
——————分割线——————
楚王弟华堞,字用章。读书识大义,性慈恺,以至诚示人。崇祯十六年,武昌陷,以护国将军上疏请结义兵,宣喻山寨,与舒益生身先击寇。崇祯十七年六月,会黄澍反,武昌戒严,华堞急剃发为头陀,衣敝补衣,故得逃出,昼夜急行,往南京报讯。——《后明史列传第四诸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