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辽国乱起 (第2/2页)
可是众所周知,这耶律洪基失鸡之事,恐怕和曹琨脱不了干系吧,再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古怪,胯下也是嗖嗖的寒风。
看着此子人畜无害,手段却是他如此阴损,以后要提防提防了。
此时殿内一片寂静,好像都沉浸在各种想象空间之中,这一点皇帝也是感同身受,想必任何一个男人听见这样的操作,都会有些异样感受。
try{ggauto();} catch(ex){}
“咳咳,诸位爱卿,曹爱卿已经说了其中内情,你们有何高见?”
邕王站了出来。
“回禀官家,臣以为紧密关注辽国局势发展的同时,要传旨北地边军加紧防御,避免这耶律洪基将内乱外引。”
兖王跟着也站了出来。
“回禀官家,臣以为北地边军不易大动,辽国内部各方势力,如今肯定是如琴弦紧绷,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应,故而还是以严密监控为主,做好准备即可。”
大家都习惯了,只要是议事,这两位总是能找到不同的理由互相反驳,众人都在等着秦王发表意见的时候,他却站着没动。
这时宁远侯顾晏开站了出来。
“回禀官家,臣以为目前辽国形势紧张,耶律洪基的忌惮并不全是来自内部,恐怕与大周和夏国也脱离不了干系。
若是我大周什么都不做,那耶律洪基恐怕也不会再进行什么太大的动作,只会步步为营侵蚀辽国各方势力,早晚会全盘掌握朝局。
如今夏国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外戚没藏讹庞霍乱夏国,其国之内如今山头林立,故而臣请出征西夏
,灭其国、复我大周疆土。”
曹和平闻言对顾晏开高看了一眼,这个时候去攻打西夏,倒是个不错的时机,前几年辽皇三路大军攻打西夏,虽然算是惨败,但是把西夏也嚯嚯的不轻。
这个时候捡软柿子捏,一是能让辽国的耶律洪基放心,让其放手在在辽国内收拾乱局,二是趁着辽国内乱无暇西顾的时候,拿下西夏稳固西北,当真是良策。
可惜他的建议虽好,但是不符合大周国情啊。
这时晏殊站了出来。
“宁远侯之建议很好,但是大周与西夏如今已经修好,若是擅起边衅,让西夏彻底投向辽国,恐怕对大周不利。”
丁随拱手行礼,也站了出来。
“宴相所言极是,臣也以为不宜起兵攻夏,兵者凶也,官家励精图治,如今国富兵强,着实不宜搅入乱局之中。”
然后又出来好几个人,对想去打仗攻夏的事情进行了批判,慢慢的似乎偏离了主题,英国公张先看了首相吕夷简一眼,见他没有打断的念头,随即也迷上了眼。
但是官家有点坐不住了,觉得文武双方说的都不错,都挺对的,可是辽国内乱、西夏也乱,咱们大周朝不应该趁他们乱,搞一把吗?
那种辽国使臣一来,就要送银子的日子,虽然习惯了,但着实是有些难堪,将来的史书上必然是有记载的。
“诸位爱卿所言都是利国之言,可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难得,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大周从中取利吗?”
皇帝问了出来,大臣们你看我,我看见你,居然没有人发声了,然后大家都看向首相吕夷简,关键时候还是要看带头大哥啊。
“回禀官家,老臣以为耶律洪基此人,向来羡慕我大周文华,如今入主东宫,对我大周而言是利好的。
故而臣以为应当派遣使者入辽,表明我大周支持其监国的意向,至于西夏如今乱局,若大周不加干涉,只会愈演愈烈。
若是我大周派兵去攻,反倒是会让其暂时放弃内部纷争,各方势力会迅速的达成一致利益,反而会将我大周立于不利的境地。
可暗中接触西夏反对势力,让其双方互相争斗,逐渐削弱西夏国力,如此我大周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英国公依旧是眯着眼,不发一声,但是秦王这时开口了。
“吕相此言颇为中肯,不知保国公有何高见。”
秦王简单的一句话,就将话锋转到曹和平的头上,看来秦王对吕夷简的意见,显然是是有些不喜欢的。
看来秦王对帝王心术的学习,又更进一步了。
“回禀秦王殿下,臣之想法与吕相之建议几乎相同,只是有一点不一样,臣以为辽国狼子野心,一旦耶律洪基收拾了乱局,必然会对大周和西夏采取行动。
这时辽国历任皇帝都会做的事情,想必这耶律洪基也不会例外,国与国之间没有友谊,只有利益。
关于这一点曹琨相信,诸位都是我大周架海金梁之臣,一定可以理解,故而臣以为向辽国遣使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不过臣还有另外一点点建议想说,东海女真完颜部已经一通女真各部,在辽国东北自成一系,但是在辽国眼中仍旧是奴隶一般的存在,随意掠夺、打杀。
这让东海女真苦不堪言,一直都有反心,另外辽国东部渤海国,自从被辽国破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复国的想法。
还有高丽自从被辽国收为属国之后,也是横征暴敛,国中苦不堪言,国内不乏有反对的义军出现,专杀辽人。
故而臣以为,可以暗中支持女真、渤海国、高丽,挑动其对辽国发起攻势,到时辽国必定大乱,到那时,我大周自然是挥兵北上收服燕云十六州。
至于西夏,臣以为保持现状就好,西夏境内大部分都是沙漠荒地,全部靠与大周贸易才得以生存。
若是可以加大贸易量,西夏国内的物资充裕一些,争斗必然会更加的剧烈,等拿回幽云十六州的时候,便是破西夏之时。”
等曹和平说完,殿内的大臣琢磨了一下,吕夷简先开口了。
“曹公爷的谋划,老臣佩服,有动有静,有宽有严,即便是有纰漏的地方,也不会对我大周有任何的影响,乃是老成庄重之策。”
秦王跟着也说话了。
“父皇,儿臣以为保国公之策甚好。”
皇帝看了一眼张先,见他依旧一言不发,每次都这样,也习惯了。
“既如此,那就请吕相执掌大局,尽快安排下去。”
“臣遵旨,不过此策乃是曹公爷所出,臣想请曹公爷做为参赞参与此事。”
“好,曹爱卿,你辛苦一下吧。”
“臣遵旨。
只是臣乃参加科举考试举子,如此参与要事,怕有不妥吧。”
吕夷简哈哈笑了一声。
“曹公爷,为国出力,何须顾忌身份。”
皇帝跟着也说了一声。
“曹爱卿尽管去协助吕相,无需在意这些。”
“多谢吕相、官家。”
进士肯定是稳了,再不济也得给一个二甲的名头吧。
散朝之后,曹和平跟着吕夷简等人,一
起去了东府,此处乃是大周权力的真正中心,中书门下省、三司都在此处办公。
跟在西侧称为西府的枢密院、三衙办公地,简直是泾渭分明,至于喷子集中地御史台和谏院则是在皇城之外,毕竟要闻风上奏嘛。
到了东府吕夷简的值房之内,分宾主落座,喝着茶。
“保国公,老夫托大叫你一声和平,可好?”
“和平乃是晚辈,更是末学后进,相爷随意便是。”
“好,那老夫便不客气了,其实老夫关注你很久了,知道和平胸中韬略百万,尤其是你接手曹氏一族之后。
如今曹氏一族发展盛况有目共睹,虽然真定铁骑一直都没有满编,但是战力却提升不止一筹,都是因为有和平。
再说辽国如今乱局成因,算是出自你手,一计离间便将辽国朝局糜烂至此,当真是决胜于千里之外。
老夫看过你会试的考卷,当得三鼎甲之才,如今又向官家献计挑动女真、渤海国、高丽国反辽,看来在和平心中幽云十六州志在必得了。”
“相爷如此推心置腹,和平自然是不敢有所欺瞒,九年前白沟河一战,家父与二叔尽数殉职,真定铁骑战损七成,曹氏一族家家户户挂起白幡。
曹氏一族承官家信任,一直镇守北地,若是没有辽国、若是大周有燕云十六州的关隘为屏障,我曹氏一族怎么会有这样的惨状。
收服燕云十六州是我曹氏一族的使命,是我曹氏一族存在的根基,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都是抱着这样的目标行事。
和平也是一样,从小便被父亲告知,一定要收服燕云十六州,为了这个目标能达成,和平愿意付出所有一切。
家仇国恨当前,一切罪孽,和平愿意担之。”
“和平之忠心为国,老夫看在眼里,听在耳中,着实让老夫钦佩,如此年纪就有这般大志向,难得啊。
可是挑唆女真、渤海、高丽之计,说易行难。
不知和平有何高见?”
“回相爷的话,曹氏商行发展了三四年,一直在通过海运和女真、渤海国、高丽通商,这一点相爷肯定是知道的,船舶司内都有存档。
但是有一点相爷可能不清楚,和平早在这三地当中埋下了一些钉子,当初也只是为了让生意好做一些。
如果相爷需要,和平愿意为了大周,献给相爷,以便相爷行事。”
“如此看来和平早就在为此事做准备了,如此甚好,老夫就不给你客气了,有了这些暗探襄助,必然是如虎添翼。”
“和平也希望相爷能早日功成,让燕云十六州重归大周,不过和平有个不情之请,若是将来有攻打燕云的机会,和平愿为大军先锋。”
“好,和平有如此豪气,老夫定当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