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改名 (第2/2页)
看着陈锐绕到后面去了,老哈嘴角动了动,“就知道说我……我惹的事……有你惹得大吗?”
戚继光耳朵挺尖的,听了这话不由得脚步一顿……这话说的对啊。
老哈只是杀了个鞑靼人,你陈锐可是将粮仓都给烧了……离开通州抵达刘家湾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距离七八里路,还能清晰的看见空中的火光。
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戚继光很确定,火势比想象中的大,而且大很多。
再说了,你陈锐烧粮仓、抢漕船……船开了之后舔着嘴唇,很有点回味无穷的味道。
老哈能惹事,你也不差劲啊。
漕船不算大,也不算小,戚继光去船后看了眼,回到舱内和三个族人聊了几句。
戚通小声的说:“都是熟手。”
“我看……”另一个戚家子弟摸着下巴的短须说:“听了几句,以前应该是开过沙船的。”
戚家世代在登州卫,是山东最东侧靠海的区域,也常受倭寇侵袭,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还出任过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
戚继光早在四年前因为登州受倭寇侵袭而写下了那首名垂千古的《韬钤深处》。
诗中最后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指向性就非常明确。
所以,戚继光很清楚,沙船是海船,也是海贸最常见的船只。
“应该不至于是倭寇。”戚继光笑了笑,“此次烧粮,有胆有谋,非寻常人物。”
甲板上,换了身衣裳的吴良正揪着老哈的胸口,“就知道你嘴里没半句实话!”
“反正你没家没口的,你那叔父也没了。”老哈一边挣脱一边还在嚼着饼子,含含糊糊的说:“正好跟着我们去江南,至少死了能埋进祖坟吧。”
“嗯?”
听见身后的声音,吴良松开手,回头看见陈锐。
“他叫吴良,松江人,叔父是通州总督粮储太监。”老哈解释道:“正好跟着一起南下,他自己以前是坐粮厅的吏员。”
“你叔父呢?”
“王仪献城以降,叔父悬梁自尽。”吴良叹了口气。
听老哈又说了几句,陈锐沉默下来了,四十多个官衙,要么投降,要么逃跑,只有一个太监悬梁自尽。
也难怪历史上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身边陪着的只有个王承恩。
短暂的沉默后,陈锐看向老哈,“你姓哈,名是什么?”
老哈眼珠转了转,“我这也不算是锦衣卫的人了,要不大哥给我改个名字?”
“好。”陈锐一口应下,“记得你是山西潞州上党县人?”
“是啊。”
“看过《水浒传》吗?”
“看过,《水浒忠义传》嘛。”
“田虎麾下有一员大将,膂力过人,武艺高强,与豹子头林冲交手五十回合不分胜负。”陈锐慢慢的说:“此人也是潞州人氏。”
“大哥的意思是?”老哈摸着脑袋有些莫名其妙。
“此人名叫山士奇。”陈锐干脆利索的说:“以后,你就叫哈士奇吧。”
这么能闹腾,没人看着就能惹事,这个名字也算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