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道家修行,听息观光追读) (第2/2页)
《南华经》有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息”法门,说的通俗易懂,便是由“耳听”至“心听”、“气听”,最终“止于符”,进入“心斋”的境界。
楚昊也干脆依样画葫芦,照着小册子上的摘要,盘膝打坐,双手放于腹部,仔细凝听自己的呼吸,而心中勿起一念,也不必仔细分辨呼吸的轻重缓急,任由气息自由流动。
try{ggauto();} catch(ex){}
同时,呼吸也极有讲究。
先要“通鹊桥”,舌抵上腭即舌尖抵上齿龈,舌头中部拱起轻抵上腭,如此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
再要“辨清浊”,吸气时轻轻入气,胸部中丹田气海自然膨胀,腹部下丹田气海自然收缩,吸入天地清气;呼吸时则鼓起腹部而放松中丹田,吐出自身浊气。
如此来回一次,才算一回“呼吸”。
呼吸数十上百次后,楚昊渐觉身体安定不动,心息相依,杂念全无,四肢百骸兀然犹如木石。
再呼吸数百次,楚昊脑中连“呼吸”个念头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唯有双眼似垂非垂,目光似观非观,并非是困倦欲睡,而是神思若有若无,定于眼前。
身心入静之后,楚昊的两目之光也被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伴随着心神微微放于祖窍,不知过了多久,楚昊忽觉眼前白光渐起。
那点点白光,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似乎由外而来。
楚昊心神稍微照摄之,待到白光稍稍凝定,便将真意以心神照于白光之中。
良久后,星星点点的白光仿若萤火,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
凝聚成一个规整却模糊的白圈,约莫有三寸五许,却时聚时散,难以固定……
“嗯?怎么是清晨了?”
待楚昊再度次睁开眼睛,觉得静中只过了短短一刹那,发现一缕晨曦的阳光透过纸窗洒落在脸上,一声鸡鸣在耳边响起。
自己还盘膝而坐,双手放于腹部,稍稍活动四肢,只觉周身说不出的轻松适意。
感情自己“观光”的同时,不知不觉间,竟然忘记了时间流逝。
“这观光,可真不是個容易的活。”
目光落在面前桌案上的小册子,楚昊叹了口气。
入静的两大法门,除了“听息”,便是“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
在地仙界的诸多道统中,“观光”之法,往往是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
而炼气士观光,就是为了炼性。
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
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时,用前面所讲“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须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