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南方雪灾(12.2k) (第2/2页)
“说白了,我们的数据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放在全球范围内都站得住脚的。”
曲云山的语气平和,却又滴水不漏,明显让对方感到难以反驳。
try{ggauto();} catch(ex){}
对方点了点头,但话锋一转:“即便如此,这样的预测,是不是还为时过早?”
这时,江子胜站起来说道:“这位领导,您的担忧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我们如此大力发展预警技术,主要也就是想达到一个未雨绸缪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和您沟通商量,主要也是想为您的决策提供技术参考,最终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需要您来把关。”
江子胜说完之后,冯宏毅随后展示了对应的数据模拟视频。
与其说是数据分析,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冲击。这一刻,冯宏毅用技术“说话”,终于让对方感受到了问题的紧迫性。
几分钟后,市气象局的一位老专家终于开口:“如果这个模拟成立,我们确实需要尽快做一些准备。这样的极端天气,很可能带来交通和电力问题。”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局面。随后众人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交流,基本就这个事情达成了共识。
走出政府大楼时,冯宏毅长长舒了一口气:“我刚才感觉像是高考数学考场上,被临时加了几道大题。”
“别急,这才刚刚开始。”曲云山拍拍他的肩膀。
夜深时分,李凡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他明白,星联现在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而是一张无形的保护网,覆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窗外,夜色沉静,但李凡的内心依然燃烧着一份信念:科技的价值,不止于改变世界,也在于守护人心。
“李总,您看这个反馈。”曲云山递过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着地方对星联技术支持的表扬。
“他们说,如果没有我们的通信设备,几个山区救援队根本联系不上。”
“不错,但不能掉以轻心。”李凡盯着地图,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隐隐的压力。
“接下来的挑战只会更多。确保每个通信点都有备用设备,绝不能因为设备故障拖慢救援进程。”
与此同时,李凡特意叮嘱管理层,“别让员工累过头了,适当开点玩笑,能笑着解决问题的场合,就别绷得太紧。”
有一次,曲云山在一次晚间例会上,忽然调侃道:“李总,我发现公司里最近最忙的不是我们,而是茶水间的咖啡机,它已经连续工作了72小时,估计都快罢工了。”
这句话逗得大家一阵大笑,连李凡也忍不住调侃:“那就给它升级换代吧,最好直接配个语音助手,让它学会安慰咱们这些‘苦命人’。”
这些小插曲虽然轻松,却也成了大家在高压工作中的调味剂。
李凡深知,一个团队只有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才能在危机中持续战斗。
“李总,我们的最后一批物资,已经抵达了最偏远的山区。”刘志远递上一份报告。
“听说那里的村民为了感谢我们,想要送了一面锦旗过来。”
“锦旗就免了,让他们留着。只要人没事,比什么感谢都重要。”李凡摇了摇头,目光深邃。
“接下来的重点是灾后重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丁玉提议:“可以启动公益基金,为受灾地区的学校提供帮助,比如修缮校舍、捐赠物资。”
“好,这个方案可以立即落实。”李凡点头表示认可。
“另外,让媒体把灾害中大家的努力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科技和团结的力量。”
“下一次,我们还能更早、更好地准备。”李凡在心里默默说道。
事情过去一周之后,星联集团开始了例行的总结复盘会议。
“来,志远,从你们物流部门开始。”
刘志远站起来,带着点自嘲的语气说:“李总,我们的物资分配还是不够精准,有些偏远地区的需求评估有点滞后了,导致物资配送的时候绕了点弯路。”
“物流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更好的预测模型来解决。”李凡微微一笑,“人无完人,计划也无完美,但不断调整就是进步的过程。”
整体会议进行得格外顺畅,大家的发言既坦率又充满建设性,在10多个方面都给出了有启示性的内容,也帮助星联在未来可以做得更好。
总结到尾声时,李凡环顾四周,脸上的表情多了一丝轻松:“总结完不足,接下来要表扬。”
“灾害应对中,通信小组和能源小组表现出色,特别是便携式通信基站和储能设备,发挥了不少的关键作用。”
“方总,给你的团队加点餐补吧!”
方东河摆摆手,语气轻松地回道:“李总,餐补倒是其次,主要还是希望公司能再给我们拨点研发经费,下次做出更好的设备。”
一句话引得满堂笑声,李凡也笑了:“可以,预算批了,回头找曲总签字。”
虽然灾害已经过去,但星联内部的讨论,却远未停止。
在公司内部刊物《星联瞭望》的特别刊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李凡的文章,题目是《技术的温度》。
文章中写道:“这场灾害教会我们,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竞争中的领先,还在于危机中的守护。”
“作为企业,我们有幸站在了技术最前沿,但这份‘领先’,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文章的最后,李凡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星联科技公益计划”。
他表示:“未来,我们计划在公共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能源和通信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专注于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持。”
这篇文章在员工内部引起了热烈讨论。
许多人感叹:“原来我们做的工作,不仅改变了生活,还可能拯救生命。”
随着灾害的善后工作逐渐结束,社会各界开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在公共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专栏中提到:“星联的案例表明,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伙伴。”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像星联一样,将科技力量用于社会服务。”
而李凡此时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一个小山村的老人,怀抱一只毛毯,上面印着星联的标志。
“下一次,我们要做得更快,更好。”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然后,他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科技,不仅要改变世界,还要温暖世界。”
窗外的灯光,映照着他的身影,坚毅、从容,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
星联的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将以科技为剑,以责任为盾,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