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 第140章 纳米对准(13.6k)

第140章 纳米对准(13.6k) (第2/2页)

“虽然这个项目的启动会涉及很多复杂的协作,但一旦成功,不仅能解决芯片的核心技术问题,还能进一步巩固星联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方东河也点了点头:“的确,国内的半导体技术,距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个项目,无疑是弥补这一差距的最快途径。”

“问题是,如何在整个项目中找到我们星联的核心竞争力,并确保其他参与方不会将我们的技术优势占为己有?”

乔鸣夏思考了一会儿:“我认为,除了技术共享和独立研究之外,星联可以通过品牌效应和资金支持来增强话语权。”

“只要能够确保项目的主导权,其他参与方自然会在合作中考虑到星联的利益。”

try{ggauto();} catch(ex){}

“那就看李总如何布局了。”周汉祥最后总结道。

此时,李凡的声音从会议室外传来:“说得好,但有一个前提,大家的合作精神要比什么都重要。”

几周的沟通和协调终于落下了帷幕。

李凡通过星联集团的资源与联系,成功地与国内的几所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关于10nm芯片技术的科研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合作的框架和基本条款已经敲定。

京华、北大、震旦、中科院等学术界的领军人物纷纷签署了协议,承诺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而星联集团则负责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平台以及最终的产业化支持。

双方的目标明确——打破技术壁垒,缩短芯片技术的研发周期,直指国际领先水平。

李凡坐在办公室的桌前,看着协议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眉头微微皱了皱。

合作协议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审核过,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他知道,技术共享、成果转化,这些问题,虽然都已签署了协议,但未来的每一步,仍然充满了变数。

“这场合作,注定不简单。”李凡轻声说道。

正在这时,江子胜走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最新的文件:“李总,协议已经签署完毕,接下来需要您亲自安排科研小组的具体构建。我们的目标是尽早在10nm芯片的对准技术上取得突破。”

李凡抬头看了看江子胜,嘴角微微上扬:“我知道。你不也一直在提醒我这个问题嘛。”

“是的,李总。这次合作,虽然大家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但如何高效协作才是关键。”江子胜把文件放在李凡面前,认真地说道。

“科研小组的成员,必须确保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经验。我已经整理了一份候选名单,您可以看看。”

李凡拿过名单,快速浏览了一遍,点了点头:“这份名单不错,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都很有份量。”

“特别是京华的周教授和中科院的李博士,他们在微观对准技术方面有深厚的研究积累。”

“是的。”江子胜补充道,“这些专家和学者,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声誉,合作进展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李凡沉思了片刻,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他看着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心中暗自盘算:若这次合作能够成功,不仅能提升星联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还能为公司的未来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好了,接下来的步骤很简单,我们要尽快启动科研小组,制定出详细的技术路线图。”他转身对江子胜说道。

“我这就安排。”江子胜答应着,迅速离开了办公室。

几天后,科研小组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星联的会议室举行。

李凡带领着团队成员,坐在会议桌的一端,目光炯炯,神情专注。

桌子两旁,坐满了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周教授、李博士、王博士等人已经准备好开始讨论技术实施方案。

“各位,今天是我们科研小组的第一次正式会议,我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本项目的背景。”李凡率先发言。

“我们目标明确,要突破10nm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对准技术瓶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周教授点了点头:“李总,10nm技术的突破确实是芯片产业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对准技术方面。”

“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光刻技术精度的限制,芯片制造过程中每一层的对准误差,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质量。”

李博士接过话茬:“周教授说得对。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满足10nm芯片对准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对准方法,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像改进的光刻技术,甚至量子计算在对准精度上的应用,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方向。”

李凡点了点头:“我们不缺技术储备,缺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整合,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这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才,我们的优势正是集中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力量。”

他顿了顿,看向坐在一旁的方东河,星联集团的首席技术官。

“东河,我们星联的技术团队会在后端支持,确保设备的适配和技术的融合。你觉得,从我们这边,能为大家提供哪些支持?”

方东河微微笑了笑,随即说道:“从硬件设备到生产流程,星联的技术团队可以提供全程支持。”

“特别是在光刻机和半导体测试设备方面,我们有一些与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的合作,确保能够提供最先进的设备。”

“好,那我们就从这些入手。”李凡满意地说道,“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件事,这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一个市场化的项目。”

“一旦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我们要迅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会议的讨论气氛愈加热烈,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时不时地,周教授和李博士会就某些技术细节展开激烈的讨论,而李凡则在一旁耐心地听取、总结,偶尔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引导大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确定了初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实施步骤。

每个小组的研究任务被分配得井井有条,而李凡也明确了每个小组的目标和工作进度。

“我相信,只要大家全力以赴,这个项目一定能够成功。”李凡总结道,“未来的芯片技术,掌握在我们手中。”

会议结束后,李凡走出会议室,刚好碰到方东河和周汉祥。

方东河看起来心情不错,笑着说道:“李总,这次合作真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各方的技术都很强,我们星联的优势也不容小觑。”

周汉祥点头同意:“是的,星联不仅有资金支持,还有强大的研发力量。”

“如果能够快速推进这个项目,不仅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回报,也能提升我们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话语权。”

李凡笑了笑,目光坚定:“是的,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资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技术和创新的竞争。而这次,我们将站在技术的前沿,带领整个行业走向未来。”

三人并肩走向电梯,李凡心中已经有了更为宏大的规划:科研小组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突破,它将成为星联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研小组的成立,整个项目也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李凡通过这次合作,不仅成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效研发团队,更为星联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个“10nm突破计划”也注定将成为星联集团在未来半导体产业中的一张王牌。

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合作与持续研究,李凡从一开始的谨慎观望,渐渐变得越来越兴奋。

科技的突破,往往就在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

而这些细节,恰好是星联集团与国内科研院所、顶尖高校共同合作时所注重的地方。

如今,科研小组的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初步成果的评估与验证。

初期的研究进展,远超李凡的预期。

从技术对接到理论验证,再到实验设备的调试,科研小组的工作进展迅速。

为了确保研究成果,可以尽早转化为实际应用,李凡亲自安排了一次科研小组的成果汇报会,邀请了京华、北大、中科院等多方合作方的科研人员,以及星联集团的高层管理团队。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热烈。参加会议的人,包括周教授、李博士、王博士等几位核心专家,当然,李凡和他的团队也都在场。

会议的开场由李凡亲自主持,他站起身,目光从一位位科研人员身上扫过,脸上露出了微笑:“各位,今天我们将展示的,是在过去几个月内,我们共同努力的初步成果。”

“尽管距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突破潜力。”

“今天,我希望通过这次汇报,我们能够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个项目。”

周教授微微点头,随即补充道:“李总说得对,初步成果的展示,是让我们进一步优化研究方向的关键。我们在光刻对准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进展。”

话音刚落,李凡示意李博士开始汇报。

李博士推了推眼镜,面带微笑,点开了PPT,开始详细阐述:“各位,我们的研究主要就是集中在,如何利用更高精度的光刻技术,来保证芯片制程中的对准精度。”

在传统的芯片制造过程中,每一层的对准精度,都会对芯片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

而在10nm制程的芯片上,对准精度的要求,更是提高了数个数量级。

李博士展示了一项新型光刻对准技术的研究成果——利用纳米级的激光束进行精准定位,通过一套特殊的算法,将传统的误差范围,控制在了更小的尺度内,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芯片的整体精度。

李凡站在一旁,听着李博士的汇报,不时点头。

他从心底里感到一阵欣慰,虽然眼前的成果还仅仅是初步,但在这个阶段能够取得这样的突破,足以证明科研小组的实力。

周教授坐在台下,眉头微微皱了皱:“这些成果都非常出色,然而,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些成果,与我们目前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结合起来。”

“周教授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李凡接过话茬。

“我已经安排了集团的技术小组进行多次沟通,接下来,科研小组需要与生产线对接,确保这些技术成果,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方东河也插话道:“没错,技术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它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星联的研发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可以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

李博士微微点头,表示认同:“的确,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并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

“特别是在设备的适配性上,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现有生产线的实际情况,确保技术转化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

“对了,”周教授突然插话,“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国内在高精度对准技术方面,和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虽然这些初步成果很令人鼓舞,但在世界领先水平上,我们依然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攻克。”

李凡笑了笑,回应道:“这是肯定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继续加大研究投入,我们一定能够追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随着汇报的进行,李凡逐渐发现,科研小组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合作的氛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初的陌生与保留,渐渐被信任与合作所取代。

大家的思维更加开放,讨论也愈发深入。在此过程中,李凡作为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李总,”江子胜在会议结束后走了过来,低声说道。

“这次初步成果的展示,确实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在技术整合和设备对接方面,星联团队的支持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嗯,确实不错。”李凡点了点头,目光仍然在远处的研究数据上流转。

“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的细节调整,确保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在生产中顺利应用。”

“您放心,李总,我已经和技术团队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后续的配套工作不出现任何偏差。”江子胜回答。

李凡点了点头:“好,接下来的工作更加关键,我们要尽快将这些初步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这不仅仅关乎我们星联的未来,也关乎整个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研小组初步成果的发布,媒体和行业内部的反响也迅速传开。

尽管这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星联集团这次的科研突破,已经给国内半导体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李凡站在窗前,凝视着远处的城市轮廓,内心充满了期待。

科研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李凡也开始了对整个半导体技术发展的长远思考。

虽说眼前的突破令人振奋,但他深知,技术的真正革命,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

在团队的汇报会后,李凡在星联大厦的高层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邀请了几位核心高管和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展路径。

这次会议的主题,正是如何在未来的半导体产业中站稳脚跟,保持领先地位。

李凡清楚地知道,虽然短期内,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能够解决一些核心技术问题。

但是,若想要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星联必须加强自己在这块的自主研发能力。

会议一开始,李凡便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各位,首先我想感谢大家过去几个月的努力。”

“我们的科研小组,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在他话音未落,曲云山便打断了他:“李总,我完全同意。我们的短期目标很明确,尽快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进入生产线。”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这种合作模式上。毕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自主研发。”

李凡点了点头:“没错,曲总说得对。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初步走上正轨,但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赛场。”

“现在,问题不再仅仅是与国内的合作,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技术的领先,如何独立自主地解决我们面临的技术难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周汉祥作为公司运营的首席运营官,最清楚市场的动态:“李总,您说得对。”

“依靠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突破,但从长远来看,单纯的技术共享模式,远远不足以保证我们长期的竞争力。”

“如果不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最终可能会被一些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国际竞争对手赶超。”

李凡看着桌上的几份报告,目光微微沉思:“我理解大家的观点。我们不可能一味依赖外部力量,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技术积累上。”

“所以,接下来,我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的半导体研发中心,全面提升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掌控力。”

方东河作为公司首席技术官,面色凝重:“李总,半导体研发的难度与成本都是巨大的。如果要进行自主研发,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到领先,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也要匹配。”

“而且,全球的半导体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我们可能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才能追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李凡微笑着点了点头:“我明白,东河。你说得对,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相应的资源。”

“但目前国内在某些领域的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尤其是在10nm及以下制程的关键技术上,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投入,逐步积累自主研发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李凡的话语充满了自信与远见,他继续补充道:“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尽早获得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进入市场后争取尽快实现技术转化。”

“同时加强自身研发团队的建设,逐步摸索出适合星联的研发路径。”

“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一个既能合作、又能独立创新的科研体系。”

“那我们如何在短期内加大研发力度呢?”江子胜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我们现有的技术团队,是否足够支撑起更大规模的研发需求?”

“如果要自主研发,我们可能需要继续从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

李凡微微一笑:“正是这样,所以我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招聘一批顶尖的半导体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不仅是国内,也要争取从国际上引进更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通过这样的方式,再结合我们‘星联半导体’已有的技术力量,做到这件事情,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

“而且,我们要加强对内部团队的培养,推动现有团队成员不断进步,形成技术上的良性循环。”

“如果要建立一个全球顶尖的研发中心,我们的资金和设施是否准备好了?”周汉祥补充道。

“自主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短期内我们可能会面临不少资金压力。”

李凡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我早有考虑。我们可以通过星联资本进行资金调配,同时寻求与其他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分摊一部分成本。”

“当然,研发中心的资金,也可以通过未来的资本市场融资解决。”

方东河听后深深点了点头:“这也是我们前期研究所需要解决的技术壁垒。”

“我们在设备的选择上,必须做到尽可能高效且精确,确保每一项技术研究,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

“没错,东河,”李凡继续补充,“目前我们在设备方面的投入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持。”

“而且我们集团现在已经如此庞大了,赚取的利润也是越来越多,现金流越来越庞大,持续投入更多资金到这个方面,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钱再多,不转换为资源和实力,也就是一堆数字罢了。”

方东河转身看向李凡:“李总,我支持你的观点。”

“未来三到五年,星联的半导体产业将不仅仅是一个跟随者,更要成为引领者。无论是从技术深度还是市场份额,我们都要有更大的抱负。”

李凡点头:“我们要在10nm,甚至更先进的制程技术上取得突破,要做的不仅仅是追赶,更要超越。”

“我相信,星联的研发中心,除了在其它的行业领域,在半导体领域,也将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

接下来的讨论持续了几个小时,大家在李凡的引领下,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如何逐步推进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如何通过合作与研发的结合,既不失灵活性,又保持前瞻性。

会议结束时,李凡站起来,环视全场,缓缓说道:“各位,今天我们已经确定了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在短期内,加快技术突破的步伐,通过自主研发不断积累技术成果,最终将星联打造为全球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但我相信,星联的团队有足够的能力,去迎接这些挑战。”

随着李凡的话语落下,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每一个与会者的眼中,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这一切,也都来自于,过去在李凡的领导下,星联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和取得的所有成就,一同积攒下来的强大信心和底气。

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但此刻,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突破极限的强烈渴望。

李凡走出会议室,深吸一口气,透过落地窗俯瞰着整个深市的繁华景象。

他知道,未来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变成不再是局部的战斗,而是全球性的角逐。

星联要走的,正是一条从技术到资本,从自主研发到国际化战略的全新道路。

“我们一定要超越,绝不止步。”李凡低声自语。

外面的夜色逐渐深沉,而他的心中,早已规划好了下一步的征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