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新型材料(13.6k) (第2/2页)
“既然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已经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快速高效地将这些任务落实到位。”他的目光逐一扫过在场的各位,特别是星联半导体与星联材料的高层。
“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讨论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跨部门协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衔接。”
“嗯。”方东河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语气沉稳。
“李总说得对。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包括如何协调好各个部门的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和信息传递上的延迟。”
“毕竟,技术的进展,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打破部门壁垒,统一思想。”
李凡点头表示赞同,转而看向汪怀君和叶炎坤。
“汪总,叶总,星联半导体和星联材料的协作,将直接决定我们能否顺利实现10纳米技术的突破。”
“你们两家是关键,必须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无缝对接。”
汪怀君轻笑一声:“李总放心,早在之前,我们就已开始进行跨部门的资源调配,避免了不必要的沟通延误。”
“接下来,我们会定期召开联合工作组会议,确保研发、生产、技术支持等环节全程对接。”
叶炎坤点了点头,补充道:“我们星联材料这边也会与星联半导体建立专门的协调小组,确保每个阶段的成果,能迅速反馈到生产端,避免出现任何信息滞后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环节的拖延,影响整个计划的进度。”
“非常好。”李凡欣慰地笑了笑,“跨部门协作的关键,在于沟通和信息共享。”
“你们已经为这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确保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明确各自的目标。”
会议中,大家纷纷点头,气氛变得更加轻松。
李凡此时并没有急于结束,而是继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点:“除了技术层面,管理层的协同同样关键。我们不仅仅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要在组织和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李总说得对。”方东河这时插话道,“目标明确是关键。”
“在技术层面,我们已经明确了要突破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就要在执行上明确每个小目标,逐步推进,分阶段检查。如果每个环节的目标都清晰,那就能减少无效工作。”
“嗯。”李凡沉吟片刻,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个清晰的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进度节点,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按时完成,尤其是跨部门的工作配合。”
汪怀君迅速点头,“我们会在跨部门协作小组中,增加时间管理的专员,确保每个阶段的进度都能实时追踪,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解决。”
叶炎坤则提到:“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支持也非常关键。我们需要确保所有技术难题都能够及时反馈到研发团队,让研发人员能尽早得到有效的支持。”
李凡笑了笑,扫视了一圈:“大家想得很周到,我只要一句话:不管工作分得多细,最终都是为实现10纳米技术的突破服务的,大家要保持战略视野。”
“细节是支撑整个战略实施的基石,而战略的高度,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会议的气氛逐渐升温,大家开始进入到最实际的部署阶段。
李凡继续道:“我知道,大家都很忙,但接下来的几个月,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不光要突破技术,更要通过细致的分工合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精准到位。”
这时,方东河看了看手表,站起身来,环视全场,“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技术部门的角度,优先解决生产环节可能遇到的瓶颈。特别是与新材料的结合上。”
“杨总,你的团队能否提前列出一份,涉及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清单?”
杨宁远点头,“可以,我会在明天就让团队开始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尽量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已经预判到,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材料的本身特性而导致晶体结构的缺陷。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以保证最终能够稳定应用。”
“好。”方东河又看向汪怀君。
“汪总,半导体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必须要依赖于材料的稳定性,尤其是在10纳米节点,任何微小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性能的崩溃。我们要在生产端,做到极致的稳定性。”
汪怀君严肃点头,“没错。我们已经对生产线进行了一些预测和评估,下一步会针对材料的特性,进行生产线的细节调整,并与材料团队一起完成实验验证。”
“好。”李凡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得出,大家都已经对这一任务有了很清晰的规划。”
“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确定各部门的具体执行人,并在每个节点上设立明确的目标。”
李凡挥了挥手,“时间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朋友。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的资源调配和时间管理至关重要。”
“汪总、叶总,你们需要确保研发和生产的顺利对接。每个阶段的技术突破,都需要迅速反馈到生产端,避免资源浪费。”
汪怀君眉头微皱,“这方面我们会定期向上报备,确保每个阶段的进度,都能按时完成。”
“同时。”李凡继续道,“我们还需要在团队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沟通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因为信息的滞后,或者不完全而出现问题。”
“我希望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沟通方式。”
方东河此时站起身,提议道:“我建议定期召开跨部门的联合工作会,提前规划每周的目标和任务,确保信息的畅通。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后期出现脱节。”
李凡点头,“好,那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从现在起,每周一和周五,我们都要召开联合工作会,确保各部门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新进展。”
会议结束后,大家纷纷散去,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
李凡站在会议室的窗前,望着远方渐渐晚霞映照下的城市,心中依然充满期待。
星联的未来,就像这座城市的夜晚,闪烁着无限可能的光芒。而眼前的10纳米技术突破,无疑是通往那个未来的关键一步。
星联材料实验室。
晚霞逐渐褪去,实验室内的灯光将一切照得通明。
杨宁远站在石墨烯制备设备前,手里夹着几份刚刚打印出来的实验报告。
他神色专注,目光如炬,仿佛在和那薄如蝉翼的二维材料较劲。
“杨总,实验结果出来了!”一个年轻的工程师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手里拿着数据文件。
杨宁远接过文件,翻了两页,微微皱起眉头。
尽管电子迁移率的数据十分漂亮,但稳定性的问题依旧像牛皮糖一样黏着他们不放。
“迁移率达标了,但材料的晶格缺陷还是太多了。”杨宁远低声念叨,眉头皱得更深了。
一旁的汪怀君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他身边,语气带着点调侃:“宁远,你这眉头都快能拧出水了。这不挺好嘛,迁移率数据有了,你又挑刺什么?”
杨宁远抬头瞥了他一眼,忍不住笑骂道:“汪总,你懂个啥?就像你跑出一辆超跑,速度是够快,但油耗吓死人,抖得跟拖拉机一样,谁敢量产?”
汪怀君哈哈大笑,拍拍杨宁远的肩膀:“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不过话说回来,工程的瓶颈总是需要突破的。现在迁移率过关了,至少证明方向是对的。”
“晶格缺陷这个问题,你们材料团队继续研究,我们半导体这边,也会帮你们想想办法。”
杨宁远长舒一口气,把手里的报告一放:“好吧,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点曙光。”
会议室里,杨宁远和汪怀君正带着各自的团队进行数据讨论。
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数据,以及实验图表,像极了一幅科技战斗的战场图。
“现在的问题是,石墨烯的晶格缺陷在高温工艺下容易扩散,影响了整体的稳定性。”杨宁远一边指着白板上的数据曲线,一边解释。
“我们必须想办法优化制备工艺,或者引入新的工艺补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宁远,我插一句。”汪怀君突然举起手,一脸认真,“从半导体生产的角度来看,你们这数据,虽然在实验室看起来很完美,但一旦放到生产线上,有点经不起推敲。”
“哦?”杨宁远挑了挑眉,“你是想说我的数据有问题?”
“别误会,我可没胆质疑你们材料团队的水平。”汪怀君笑嘻嘻地摆了摆手,然后指着白板补充道。
“但石墨烯这种东西,理论性能确实是没得挑。但到了生产线,你得考虑设备兼容性、工艺温度,还有良率。”
杨宁远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冷哼道:“我当然知道。你们生产线兼容不了,就知道赖我们材料团队?”
“这锅可不能甩给我啊。”汪怀君摊了摊手,满脸无辜,“技术难题,得大家一起扛。你们想办法提高材料稳定性,我们也得改造生产工艺,谁都别想偷懒。”
“行吧,算你有理。”杨宁远揉了揉眉心,缓了口气。
“那就这样,我们两边的团队都各退一步,我让实验团队再调整石墨烯的结构模型,你们生产线那边,看看有没有办法降低对材料缺陷的敏感度。”
方东河一直在一旁静静听着,这时候插话道:“说得好。杨总和汪总,你们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系统适配’的问题。”
“材料研发与工艺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谁单独把事情做好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把这些细节问题,一层一层地梳理,逐一攻破。”
白板被擦了又写,数据被反复推敲,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
“杨总,关于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实验数据,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站起来,语速飞快,“它在低温环境下性能表现很好,但高温稳定性不如预期。”
“那就继续测,找出高温失效的原因。”杨宁远一脸严肃,扭头看向汪怀君,“汪总,你们半导体那边,能否给我们一些高温工艺的环境数据?我们需要更贴合实际生产情况的反馈。”
“这个好办。”汪怀君痛快答应,转头对身后的团队吩咐道:“把生产线上的工艺温度数据给杨总他们提供一份,包括气氛环境和时间曲线。”
几位工程师埋头记录,飞快地将数据和任务分派下去。
“我们各自做好分工,定期同步进度。”方东河总结道,“杨总,你的材料团队攻关晶格缺陷和高温性能问题;汪总,你们工艺团队做好接收反馈,升级生产线的兼容性。”
杨宁远抬头看向方东河,露出一丝钦佩:“方总不愧是咱们星联的技术大脑,分工一出,大家心里就都有谱了。”
“别捧我了。”方东河笑着摆手,“大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快点实现突破,星联的未来才更有底气。”
数天后,联合攻关小组的努力初见成效。
杨宁远拿着最新的数据报告走进实验室,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高温稳定性提升了5%,晶格缺陷下降了8%。虽然还不完美,但至少有了显著的进步。”
汪怀君也拿着生产团队的反馈报告走了进来,语气里带着点得意:“我们那边的生产线初步进行了升级,石墨烯材料在小批量测试中通过率提高了15%。看来,磨合期已经开始过去了。”
两人对视一眼,竟然默契地碰了下拳。
“合作愉快。”杨宁远笑道。
“愉快个鬼。”汪怀君故作嫌弃地摇头,“这才哪到哪啊?接下来还得继续优化!”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一刻,紧绷的气氛似乎稍稍舒缓了一些。
星联大楼顶层,李凡的办公室。
李凡拿着最新的进展报告,嘴角微微上扬。窗外,城市的夜景璀璨依旧。
方东河站在他旁边,淡淡说道:“各个环节的磨合,初步有了成效。但我们必须继续提速,因为我们离10纳米突破的目标,还有最后的难关。”
李凡点点头,将报告放回桌上,目光坚定:“这场硬仗,我们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只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窗外的夜风徐徐吹过,仿佛在为这场技术攻坚战加油呐喊。
技术的黎明,终将到来。
李凡端坐在办公室的办公桌前,眯着眼看着手中的报告。
报告上是关于石墨烯与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的最新进展,数据变化之快,令他不得不对这项技术的突破速度产生深深的敬意。
桌面上,台灯的光斑映照着他凝重的神色。
窗外,城市的天际线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城市的喧嚣仿佛与这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凡轻轻叹了口气,抬起头,望向窗外的远方。深邃的眼神中,似乎已经没有多少“迷茫”可言。
“这些材料,的确是突破的关键。”李凡心中默默道,心底的那股坚定与果敢愈发强烈。
他微微皱眉,想到接下来的决策。
正如方东河所说,技术突破在这条路上只是一小步,真正的挑战,永远是在整合技术,提升生产能力,解决量产瓶颈的问题上。
“10纳米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距离突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轻声自语,心中掀起一阵波澜。
“进来。”李凡声音低沉而有力。
汪怀君推开门,带着一张报告和一副严肃的表情走了进来。
“李总,关于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实验进展,我们需要做出决定。”汪怀君把报告放到李凡面前。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尤其是在材料的稳定性和高温表现上,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
李凡目光落在报告上,指尖微微触碰着那些数据,缓缓点头:“目前这些数据不够完美,但已经有了突破的迹象。继续打磨的话,应该可以在明年之内有更明显的进展。”
汪怀君抬头望着李凡,眼神坚定:“那我们是否要集中资源,继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投入?还是说,我们要先将这些进展与生产线接轨?”
“毕竟,目前半导体的生产线已经在改造中,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兼容性问题,虽然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但量产还有很大的难度。”
李凡凝视着眼前的报告,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随即,他的眼神变得愈加坚定。
他伸手拿起桌上的电话,拨给了杨宁远。
电话接通,杨宁远的声音有些急切:“李总,有什么指示?”
“宁远,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材料问题,必须集中攻克。”李凡语气冷静,字字铿锵。
“你把技术团队加速推进这块,看看能否解决高温稳定性的问题。同时,反馈给我这两种材料在量产中的适应情况。”
“咱们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必须尽快将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
“明白。”杨宁远迅速应答,语气中透露出一股斗志。
挂断电话后,李凡转向汪怀君:“怀君,按照你们半导体部门的规划,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是否能够支撑得起未来的高密度芯片制造?”
汪怀君低头想了片刻,随即回道:“按照当前的进展,生产线已经适配了初步的高密度技术,但真正要达到10纳米的量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优化与调整。我们可以通过并行优化的方式,加速推进。”
李凡点了点头:“那就按这个计划推进,争取早日实现量产。”
李凡的思维如闪电般迅捷,他知道,现在的每一个决策,都将直接影响到星联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10纳米芯片的突破,代表着科技领域的竞争走向,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资本、资源和团队协作的全方位较量。
他缓缓靠在椅背上,开始思考整个市场的格局。
他看得更远——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如何在全球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如何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才是最关键的。
“技术突破是第一步,但市场才是关键。”李凡在心中重复着这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运作支持,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沉睡在实验室里。”
他又拿起电话,拨给了星联资本的负责人刘秀辰。
电话接通,刘秀辰的声音带着些许笑意:“李总,晚上好,您是不是又有新的战略计划了?”
李凡的语气低沉:“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与全球投资者对接,推动资金的投入。为了10纳米的技术突破,我们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
刘秀辰明显愣了一下:“李总,这个投资金额的规模,可能会超出我们预期的计划,您的意思是——”
“是的,”李凡打断道,“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超越,也要在资本上抢占先机。我的目标是,让星联在未来几个月内,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突破的主导力量。”
“明白了,李总。我们会尽快和国际投资机构接洽,争取资源。”刘秀辰的语气也变得严肃,“资金的事情,我这边会全力推动。”
“在最近这段时间,也是有不少国际上的投资人找到我,想要参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我想着这对我们星联在全球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所以准备明天再给您汇报一下来着。”刘秀辰也是来了一记马后炮。
“很好,行动起来吧。”李凡挂断电话,闭上眼睛,稍微休息了片刻。
李凡知道,要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必须依赖整个团队的协同作战。
他再次拨通了汪怀君的电话。
“汪总,生产线那边的进度如何了?”李凡开门见山地问道。
汪怀君顿了顿,语气有些无奈:“李总,我们这边确实在改造生产线,但要真正实现10纳米的量产,难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得多。”
“即便是采用了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稳定性依然是一个问题。”
李凡的眼神突然变得更加坚定:“汪总,你记住,星联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在市场中的快节奏运作。你们的生产线改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
“好,我明白。”汪怀君的语气也开始变得有些迫切,“李总,我会全力推动。”
挂断电话,李凡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
每一步决策,每一个安排,都在为这个宏大目标铺路。
次日上午的会议室,李凡召集了星联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开始总结与决策。
“10纳米的目标,离我们是已经越来越近,虽然我们面临着技术和生产线的瓶颈,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精准推进每一项工作。”
李凡环视四周,目光坚定。
“我们的技术团队,生产团队,资本团队、市场团队等等,所有部门都要紧密配合,合力攻克难关。”
会议桌上的每个人都默默点头,显然都明白,接下来的几个月,是星联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
“接下来,我要求所有部门,不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线改造,都必须按照既定的计划推进。并且,资金方面,我会和资本部门密切配合,确保项目的资金需求。”
李凡总结道:“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突破现有的瓶颈,迎接10纳米技术的到来。”
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星联的未来,注定属于那些敢于决策,敢于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