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中部拓展(11.2k) (第2/2页)
李凡站在一旁,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
笑着对身边的物流企业经理说道:“以前,你可能要花三天才能查出问题,现在三分钟搞定,感觉如何?”
try{ggauto();} catch(ex){}
经理竖起大拇指:“李总,这效率,没得说!”
“还不止是效率,”李凡补充道,“有了数据支撑,您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简单说,就是让钱流动得更快。”
物流经理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李总,听您这么一讲,我倒是明白了。咱这平台,真是个好东西。”
“那您还犹豫什么呢?”李凡微微一笑,“用起来吧。”
-----------------
在两地示范项目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李凡也深切感受到了团队之间的默契与高效。
杨庆华的财务团队,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曲云山带领的运营团队,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顺畅无比;
而方东河的技术团队,更是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
然而,项目推进中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调试过程中,江城新能源园区的储能电池组突发故障,导致整个园区的电力调度系统短暂瘫痪。
“出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解决不了问题。”李凡召集团队紧急开会,快速找到问题症结——储能系统的电池组设计,并未完全适配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逻辑。
“这不就是一次测试的机会吗?”方东河眉头紧锁,但眼中透着坚毅,“给我三天,我一定能让它跑起来!”
三天后,经过彻夜攻关,方东河团队成功优化了电池组的兼容性,不仅解决了故障,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所以说,危机其实是送上门的契机。”李凡在项目总结会上打趣道,“以后咱们要多感谢这些小故障,它们才是最好的老师。”
-----------------
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李凡也在内部刊物《星联瞭望》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
标题是——“技术赋能,不只为眼前的收益”。
文章中,他写道:
“星联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追逐短期的利润,而是为了推动一场时代的变革。
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的结合,是我们向未来投下的一颗石子,它的涟漪,将激荡起整个东大制造业的转型浪潮。”
这一篇文章,在星联内部引发了热烈反响,员工们纷纷在内部论坛“星联心声”上留言,表示为自己是星联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随着江城和商都项目的稳步推进,李凡在办公室内与高管们讨论了下一步的规划。
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指着长江中游的另一片区域说道:“中部的标杆刚刚立起来,但我们的目标,是让这片标杆成为全国的灯塔。”
窗外,夕阳映红了天际,李凡的目光坚定如初。
星联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
随着江城新能源示范园区,和商都智能制造中心初见成效,两地项目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这不仅是星联集团在中部布局的阶段性胜利,更是一场影响周边区域经济格局的深远行动。
江城市东郊的新能源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当地媒体的常客。
园区内高耸的光伏发电设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属光泽。
园区里忙碌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团队,成为了江城城市发展的全新名片。
与此同时,商都智能制造中心,也开始引来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的关注。
这个中心,不仅是数字化升级的典范,还以其高效的生产能力,和智能供应链的协调能力,让一批批订单从这里发往全国。
在江城新能源示范园区的运营会议上。
曲云山汇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从上个月开始,园区生产的光伏板,已经出口到周边的星城、豫章等城市,订单量比预期增加了30%。”
“甚至还有一家来自庐州的企业提出合作,想把我们的新能源管理系统,引入他们的新厂区。”
李凡听后,嘴角微微上扬:“看来我们的‘火种计划’已经点燃了。不过别急着高兴,火烧得够旺了,才能带动周边更多的城市加入进来。”
曲云山点点头:“我们已经着手推进园区的二期扩建计划。”
“同时,园区内一些企业已经在考虑,将光伏和储能设备,推广到更偏远的地区,比如云贵川的山区。”
李凡眉头微挑:“山区?这倒是个新思路。新能源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社会效益。”
“电力不足的地方,反而更需要我们这样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
于是,他当即拍板:“咱们试点一个‘山区能源补给计划’,选几个代表性地区,集中力量推进光伏发电的基础设施建设,试试看能不能做出一个民生工程的样板。”
在场的团队成员纷纷点头。
这一决定,不仅为星联集团赢得了更多社会影响力,也为未来的市场扩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
而在商都,智能制造中心的示范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了李凡的预期。
这一天,商都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一场区域企业参观活动,邀请了来自神都、长安、开封等地的制造企业负责人。
参观结束后,一位企业家感慨万分:“以前总觉得数字化升级,离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太遥远,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看到,这套系统真的可以落地,并且高效。”
李凡站在会场中央,语气幽默:“这话说得太保守了。星联的技术,可不仅是落地,还能让您家企业‘起飞’。”
全场笑声四起,而李凡继续说道:“制造业的未来在于效率、精度和柔性化生产。”
“我们希望通过商都这个标杆项目,把这些理念和技术推广到整个中原地区,甚至影响更广的范围。”
“这里不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是一块创新试验田。”
这场活动之后,不少周边城市的企业,纷纷表达合作意愿。
更有一家大型物流公司提出,希望星联能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物流调度系统,打造智能化物流网络。
“这就是示范效应的力量。”李凡对曲云山说,“一旦人们看到了成功的例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跟进。”
-----------------
尽管江城和商都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但李凡的目光已经开始越过中部,思考更大的版图。
一天晚上,他独自在办公室里翻阅地图,目光停留在京津冀地区。
他自言自语道:“如果江城和商都能成功,那么帝都、津门、甚至冀省的工业基地,为什么不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第二天的高管会议上,李凡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各位,江城和商都的示范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它们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更大范围的合作。”
杨庆华第一个发问:“李总,资金方面会不会成为瓶颈?两地的项目投入已经不小了,如果扩大到更大范围,我们的资金链可能会比较紧张。”
李凡轻轻摆了摆手:“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但答案很简单——合作。”
“我们不是单枪匹马在战斗,而是要学会利用区域间的合作网络,让更多的伙伴参与进来。”
随后,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跨区域合作计划:以江城和商都为中心,建立一个“中部经济技术协作联盟”,联合周边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这个联盟不仅能够分摊成本,还能提升项目的协同效率。
“联盟?这听起来,倒像是一场中部的经济联合战役。”江子胜笑着说道。
“没错,就是一场战役。而且是一场我们必须打赢的战役。”李凡的语气坚定,目光如炬。
-----------------
随着示范效应的扩大,星联的内部团队,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
一次部门例会上,方东河坦言:“李总,现在团队的技术压力确实有点大。尤其是两地项目同时推进,大家的工作量,已经到了临界点。”
李凡认真听完,没有立即回应,而是扫视了整个会议室一圈。
他笑着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星联的团队是能抗压、会创新的。如果现在的压力让大家感觉不适,那只能说明——咱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动力。”
他接着提出了一个“星联团队成长激励计划”,包括额外的技术攻坚奖金、额外的休假奖励,以及对表现优异团队的荣誉表彰。
“李总,您这是拿激励计划当润滑剂啊!”有人打趣道。
李凡耸了耸肩:“润滑剂没坏处啊,摩擦力减小了,咱们跑得更快。”
整个会议室哄然大笑,原本因为压力而紧绷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
在一次面对媒体的公开采访中,李凡被问到:“您认为星联在中部的布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回答得缓慢而坚定:“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赚了多少钱,而在于我们让别人看到了可能性。”
“江城和商都的成功,不是星联的成功,而是技术赋能区域经济的成功。”
记者又追问:“那么,您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李凡微微一笑:“期待?我的期待很简单——让更多人相信,科技可以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
江城的夜晚,示范园区的灯光点亮了整片天空;
商都的生产线上,智能制造系统正有条不紊地运行。
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中部的未来,已经被一场技术的浪潮改变。
而在星联集团总部,李凡正站在窗边,俯瞰灯火通明的深市。
他的目光中透着疲惫,却也燃烧着不灭的斗志。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每一步,都会带来新的可能。
-----------------
深夜,星联集团总部会议室。
桌上堆满了项目报告和技术方案,几杯喝到见底的咖啡杯散落在文件之间。
屏幕上的投影地图,投射出红蓝交织的光线,勾勒出江城和商都两地正在实施的项目网络。
这是一次长达六个小时的总结会,但会议室内的氛围并未显现疲惫,反而充满了一种令人振奋的期待感。
李凡合上笔记本电脑,微微抬头,目光扫过坐在桌旁的核心高管们:“各位,我们的中部布局,已经走到了最关键的阶段。”
“江城和商都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但这还只是第一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点串成线,最后连成一张全国的网络。”
首先发言的是杨庆华,他一边翻阅手中的财务报表,一边开口:“目前,两地项目的资金流转基本符合预期,甚至比原计划提前了10%。”
“江城那边新能源园区的收益表现突出,尤其是光伏板的出口订单。”
“至于商都,智能制造中心的试点改造,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企业反馈非常积极,已经吸引了几家区域龙头企业主动谈合作。”
李凡点点头,语气轻松:“也就是说,预算没问题,现金流健康,我们的账面不差钱,是吧?”
杨庆华笑了笑:“暂时不差,但如果未来继续扩张,还是得更精细化地筹划融资策略。”
“这不用担心,”李凡挥了挥手,“星联资本不是摆设,该找钱的时候,它会找到最合适的渠道。”
随后,方东河补充了技术方面的进展:“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在江城的应用,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储能系统运行数据非常理想。”
“商都那边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也基本完成了核心功能的部署。”
“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准备扩展新功能模块,比如‘跨区域调度算法’和‘产业链智能协作系统’。”
“听上去很复杂,但听起来也很有前途。”李凡轻轻一笑,随即看向曲云山,“曲总,运营上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吗?”
曲云山沉思片刻,答道:“运营上暂时没有大问题,只是两地的人才储备和组织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商都,那边的人才吸引力相对弱一点,我们可能需要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端技术人员。”
李凡若有所思地敲了敲桌面:“人才的确是关键,这件事乔鸣夏那边会跟进。星联不仅要做技术上的标杆,也要成为人才发展的灯塔。”
会议进行到后半程,李凡站起身,走到投影屏幕前。
他手中的激光笔点,在江城和商都的两处红点上,然后慢慢拖出一条向东延伸的虚线,最终停在了魔都的位置。
“这是我想的下一步。”李凡的语气坚定,但又带着些许试探。
“我们已经在中部立起了两个标杆,接下来,就是把这两个标杆的影响力,向东扩展。”
“连接长三角地区,形成一个贯穿中部和沿海的科技与产业链网络。”
“以前我们在长三角等地区也有市场布局,现在在产业方面也可以继续深入。”
听到这里,江子胜眉头一挑:“长三角市场虽好,但竞争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外资企业在那边根深蒂固,我们如果贸然进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
李凡微微一笑:“所以不能贸然进入。我们需要找到切入点,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稳扎稳打地开拓市场。”
“比如,江城的新能源园区,可以重点对接长三角的城市能源需求;而商都的智能制造中心,则可以为长三角提供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
方东河补充道:“长三角的制造业基础比中部更完善,如果我们的技术能在那里站稳脚跟,那不仅是扩展,更是一种升级。”
李凡点头:“没错,我们不仅要扩张,还要通过合作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逐渐聚焦到星联集团自身的管理能力上。
乔鸣夏发言道:“李总,随着项目扩展到多个地区,我们的内部沟通和协作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仅靠现有的沟通方式,可能很难保证效率和准确性。”
李凡沉思片刻:“你是说,星联自身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升级,是吧?”
乔鸣夏点头:“没错。我们已经有了星聊企业版(StarWork)的技术积累,完全可以在集团内部,开发一个更加全面的综合管理平台。”
“把各地项目的进度、财务、技术等各项业务的关键数据,整合到一个系统里,实现更高效的协作。”
李凡露出一丝笑意:“这个建议很好,那就交给技术团队去推进吧。我们星联怎么能光给别人升级,而不升级自己呢?”
然而,扩展的计划,也引发了高管们对战略风险的讨论。
江子胜提出:“李总,我还是有点担心,跨区域合作一旦涉及更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项目的协调难度会指数级增长。”
“尤其是不同地区的利益分配,可能会成为一个隐患。”
李凡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语气略显凝重:“你说得没错,但风险是任何扩张中无法避免的。”
“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让数据说话,让效益说话。只要我们用技术和结果证明自己,合作方自然会信任我们。”
“既然在不同地区之间,可能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矛盾和隐患,那么我们就自己多拉一些本地的势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好了。”
“星联发展的这10多年里,又不是那种只让自己吃肉,却不会分肉,甚至不给别人喝汤的角色和作风。”
“当然,利益可以分,但是价值观得契合。”
随后,他提到了一项新措施:“我计划成立一个‘区域合作协调小组’,由曲云山牵头,周汉祥协同,专门负责项目之间的利益协调和风险控制。”
“确保我们在扩展过程中,不会因为内部或者外部的问题而偏离轨道。”
在会议接近尾声时,李凡总结了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接下来,我们的短期目标,是确保江城和商都的项目,能够稳定运营,并形成持续的示范效应。”
“而我们的长期愿景,是构建一张以中部为节点,辐射全国的技术和产业合作网络。”
“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提到区域经济升级时,‘星联模式’会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我们不只是为自己赚钱,更是为整个东大制造业赋能。”
会议结束后,李凡独自站在总部的露台上,远眺这座繁华的城市。
深市的灯火,映衬着他的思绪,仿佛预示着他眼中的未来蓝图。
他喃喃自语:“从深市到全国......星联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此时,夜空中几颗星星隐隐闪烁,似乎在为他和星联的未来指引方向。
这场技术赋能与经济布局的征程,注定将成为东大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