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一曲梁祝 (第2/2页)
当一幅古老的爱情传说画卷徐徐展开,他们的故事也在这一刻,开始进入了下一个章节。
手中二胡的节奏开始变化,琴弓的速度更加的短促明快,和刚才仿佛在说“话说,在东晋时期的上虞县,有一女子名为祝英台”的缓缓讲述相比,此刻的氛围更加的活泼,这是两人相识相知,同窗求学三年的幸福时光。
try{ggauto();} catch(ex){}
“这首曲子,确实好听。”
“也没有《二泉映月》那么悲伤了。”
两位大爷将自己的声音压得十分的低,若是把这美好的场景打破,估计身旁的这几位老伙计不会放过他们俩。
与此同时,二胡声也渐渐吸引了公园里的一些人驻足欣赏,他们天天来这里锻炼,知道这里有一群老头子喜欢在这个地方练乐器,可这么好听的曲子还是第一次听,都忍不住停下来,静静聆听。
他们这些人中不乏有艺术学院退休的老师,有人听出来了沈歌此刻拉的曲子正是《梁祝》。
对于周围渐渐聚拢的人群沈歌一无所知,戴着墨镜的他仿佛看不到外界的一切。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今的他沉浸其中,心无旁骛,这是最佳的状态。无论是戏曲的表演还是乐器的演奏,出戏入戏是对表演者重要的要求。
一段轻松欢快的节奏之后,情绪再变,似乎也进入到了二胡最“舒适”的曲段,沈歌的手指上下翻飞,仿若蝴蝶穿花般灵动自如,二胡的曲调断断续续,充斥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忧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十八相送,长亭离别。
从两人同窗求学的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有十八里路,而到梁山伯的家,大约也是十八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去书院的路都是十八里,因此,两人分别的这段情节才叫“十八相送”。
二胡声在公园的小亭子中悠然回荡,绕梁不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有围观老人忽然叹气道:“苏子所言,正是如此吧。”
蓦然间,琴声戛然一顿。
而后铮然而鸣!
两人分别,祝英台回家,马文才登场了。
一纸婚书落在她的面前。
祝英台慌了。
此时的弦声既悲痛又惊惶,充满了浓浓的压迫感,是父母对梁山伯这个穷小子的蔑视,是父母和马家对婚姻的逼迫,同时也是封建包办婚姻对女性的压迫。
但是在这压迫中,有一道不屈的声音,铮然作响。
充满了反抗的声音。
祝英台在抗婚......
二胡的曲调感染了公园里在场的众人,逐渐有人循着声音找到这里,围绕在沈歌所在的亭子四周,不去打扰,安静地欣赏。
一幅幅画面仿佛重现在众人面前,祝英台誓死抗婚,经过这一段之后,曲调声又变了,变得缠绵悱恻,哀怨凄苦。
楼台会。
两人楼台相会,百感交集,在夜色中互诉衷肠。
此时细听之下,沈歌手中的二胡,竟好似发出了两种不同的音色,一下深沉,一下轻柔,真仿佛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脉脉低语,倾诉着自己的爱意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