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41章 拥立刘玄新朝出兵

第41章 拥立刘玄新朝出兵 (第2/2页)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为帝,也不足以压过当时所谓的复兴汉室的意愿,那就选择一个足够优秀的刘氏子孙为帝,毕竟真的是水平合格的皇帝的话,那正常情况下也不至于对这些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下狠手。

但是偏偏选择了立刘玄为帝……

此人在过往中的经历和展现的能力既不足以服众,本人实际上又没有足够的才华和能力,让他能够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压制住刘演和刘秀兄弟。

这样一个人,立他有何好处?

最终怕是更始政权很快就会崩塌,而原本的这些绿林军的将领们,要么尽早投靠舂陵兵;要么慢了一步或者坚持不投,最终被舂陵兵所杀;哦,还有一个赤眉军,说不定还会被赤眉军杀死。

到头来,他们想要的东西,最终都得不到——说不定还会有人直接折在更始政权内部呢?

毕竟更始帝这人,一看就不是什么能够稳得住政权的人;加上外面有着刘演和刘秀的压力,他会在内部搞风搞雨也说不定。

【此前,王莽将新朝的重心放在了解决东面的赤眉军身上,毕竟先前看起来,好像是赤眉军的威胁更大一点。】

【但,在宛城军大败,绿林军和舂陵兵直接包围宛城,并且进攻周边的昆阳(河南叶县)、郾县、定陵(河南舞阳)等地之后——是的,刘玄称帝之后,先是封赏官职,随后,便将大军分开,主力依旧在刘演的带领下围攻宛城,但是剩余兵力由王常、刘秀、王凤等人统帅,进攻周边地区。】

【一方面为了扩张控制地,一方面也是为了协助主力攻破宛城,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帮助,还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粮草补给。再者,就是为着接下来的目标——进攻洛阳,这个目标还可以与赤眉军合作。】

【王莽收到前线消息后,顿时坐不住了:原来,这南面的绿林军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反正东边对赤眉军的动兵之前也失败了,那么现在不如将重点放到绿林军身上去,宛城可不能丢,洛阳更是得保住。】

看到王莽被天下的情况搞得焦头烂额,左支右绌,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不少人在不满他最初的篡位行为的同时,又有些感同身受的郁闷和无奈——

大家都是被这四处乱窜作乱的盗贼搞得难以施为的天子啊!

纵然贵为天子,他们却也不能获得一个安安稳稳的环境,不能好好地在京中治理天下,只因为这天下总有些不遵律令、肆意妄为的贼人,非要到处作乱,为自己谋取不当的利益。

他们还总是要打上什么替天行道的旗帜,说什么自己这个皇帝治理天下不当……

笑话!自己身为皇帝,天下的情况如何还需要别人来讲吗?

整个天下都在天子手中,最了解这个天下的人不是自己这个天子,难道还能是别的人,难道还能是这些个盗贼流寇?

这么想的皇帝并不少,不论是王朝末年真的天下大乱之时的皇帝,还是中期后期各地已经频频出现问题的皇帝。

赵佶便在宫中愤愤叹息:“怎么总有人要不知足呢?朕已经对他们很宽容了,为什么这些人还要行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朕明明一直在为整个大宋殚精竭虑,还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很快我大宋就能够收回燕云地区了,怎么他们不能理解朕的苦心就罢了,还要给朕、给整个大宋拖后腿呢?”

【因而,三月份,王莽紧急命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两人前往洛阳,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阳的各个郡县征兵。虽然说是要征发四十二万的精兵,但是这样的仓促之下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兵?】

【四十二万,倘若人数上不作假的话,那能够保证全部都是壮年男子没有老弱病残就已经很不错了。】

【征兵完毕后,就是直接带着这些士兵奔赴南阳,号称百万大军——是的,没有什么整合训练,直接就行军上战场了。】

【王寻和王邑两人完成征兵任务,带兵出发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五月份。】

【而对面的绿林军等,在此期间已经连下数城,夺得了地盘的同时,还得到了大量的辎重;被包围的宛城虽然还没有被攻破,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摇摇欲坠。】

【不过,王莽此时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为了这一战,他还特意找来了号称精通兵法之辈,在军中担任参谋;且专门饲养了一批猛兽,譬如虎豹犀牛之类,只等着两军交战之时给起义军一个惊喜。】

【说起来王莽的军事部署,他还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操作,且在后世,这种操作也算是屡见不鲜总有出现吧——严尤和陈茂这两人在南阳地区领兵镇压起义军的时候,还不能随意作战,每次决定行军作战的时候,都需要先行上报,否则就是私自动兵之罪。】

【可以说是相当经典,典中之典了。】

刘邦再度学会了一个词语,典中之典,实在是形容得颇为巧妙。

确实,王莽的操作非常经典——让将领们不能随便行军,也不能随意展开战斗,一切都需要先行上报,随后才能行动……

这严重地限制了将领们的发挥,也压制了军队可能取得的成就。

毕竟,战场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某些战术在昨日不行,但是在第二天的清晨突然就变得非常合适;可能前一日两军对垒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方法,但是某一日己方就有了一个方案,但是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

以上种种,都是需要将领在短时间内的极大自由度和极大权力,进行迅速的决断才可以。

再者,敌方的将领也有可能突然改变作战方式,或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这些也需要己方将领即刻反应,根本没有什么先行上报的时间和机会。

——除非这个先行上报只是只将领们做出“上报”这个行为,而不需要得到朝廷的回复。

刘邦本人还是非常贯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里理论的。

想当年,韩信直接领兵在外,全权指挥,自行决断,刘邦何尝干涉过他的判断和指令?

不只是韩信,即使是其他将领,在作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过度干涉,除了他本人担任指挥之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