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土地问题 (第2/2页)
当然,如果说把所有土地都交换朝廷也不失为一个方法,可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方法,
二来,朝廷必须不断地扩充手中拥有的土地数量——相应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持续对外扩张、打下来新的领土;进一步开垦荒地、山林等等,把原本并非田地的地方变成新的田地……
但是持续的对外扩张,嬴政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能够随随便便就一直玩下去的游戏;至于说进一步开垦荒地、山林,这个方法其实一直以来都在使用,可到底有些山林不好开采、或者不应当开采。
所以,第一种方案,保证一代代百姓们总能按照律例分到差不多的田地……虽然不是没有方法,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完全可靠。
而第二种方案,找到一条新的、并不依赖于田地的、并且能够长久持续下去、被百姓们接受的出路……这个难度还要远高于第一种方案。
首先就是这个“新”,古往今来,不论是百姓们出于求生本能,还是有识之士、明智的君主,在这方面也没有停止过努力,即便不为民生,也要为了自己的赋税收入,可是至今为止,探究出来了什么?
还是耕地最为有价值,最为可靠。
而其他许多被探索出来的出路,大多也都和田地有所挂钩,很多并不能完全脱离田地而独立存在。
再者,这条出路还要能够长久持续下去,不然,一个短时间的生存生活方案,那就不可能让百姓们、包括那些权贵之家们放弃土地。
可是,长久稳定的出路,到现在为止,人们几乎没有探索出来除了耕种以外的其他方式——不论是商贸还是什么其他的,要么有时效性,季节性,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要么,还是那句话,这些方案都还是和田地密不可分!
所以,怎么可能能够找到一条能够让百姓们甘心放弃耕地,转而接受的新的出路?
嬴政觉得,这恐怕还是要回到那个“生产力”问题上——或许,当这个玩意儿有所发展之后,情况就可能有一些改变。
但发展生产力……更是一个天方夜谭一样的话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历代王朝土地制度的崩溃,几乎可以算作是一种必然。
但是这些必然之中,唐朝的坍塌依旧显得格外突出——太快了,也太彻底了。
但总而言之,嬴政觉得,这到底是和唐朝在同一时期所实行的兵役制度有关。
府兵制崩溃,因为土地制度的崩溃,所以——可能无人愿意参军,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都面临下滑;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唐朝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于是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改变兵役制度,从府兵制变成募兵制。
这貌似解决了一些问题,可是由于募兵制需要大量的钱财养着,可土地制度崩溃进而导致财税制度开始崩溃的中央朝廷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开支……
“唐朝到底有多少常备军队?”嬴政有些疑惑,并决定把这个问题加入对唐朝皇帝的提问列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