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宣德炉 (第2/2页)
二赖子:???
三人一起来到二赖子家中,他整个人还是迷迷糊糊的,这事情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敢情自己下午酒醒了之后,屁颠屁颠的跑到林建国家中,浪费了这么多时间,饭蹭不到了吗?
二赖子家里破破烂烂的,一股很重霉味冲入鼻子中,林子诺和奶奶差点没熏晕过去。
自家虽然也破旧,但奶奶和妈妈却收拾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
桌子凳子都被二赖子拿去劈掉烧火了,整个村子三面环山,根本不缺木柴,他这也是懒出新境界了。
“子诺你看,”二赖子捧了一叠的碗盘,不少的还缺了角,有都还没洗干净,发出一股异味。
林子诺皱着眉头,忍着恶心全部看了一遍,这才没好气的问道:“这就是你所说的老物件?”
二赖子挠了挠头:“这个不也是瓷器吗?我看和祥子的差别不大啊!”
“这个就是普通的碗而已,家家户户都有。”
“奶奶,我们回去吧。”林子诺本来就没有奢望二赖子能有什么好东西。
“等等,我还有,我还有,”二赖子急的不行,今天看到高祥的笔洗值钱,他也幻想着自己也能发一笔呢。
二赖子说完便急匆匆的走到案头,将一个香炉抱了过来。
“二赖子,你真准备把香炉都给卖了?”奶奶有些不悦的道,她是传统的人,这些给老祖宗敬香的炉子怎么能卖吗?
那以后是不是连祖宗的灵牌也可以卖了。
二赖子:的确可以卖。
林子诺接过香炉,看着上面的陈灰,至少四五年都没有烧过香了。
这是一个铜制的精美香炉,林子诺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将香炉举高,底下有‘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大字。
竟然是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朱瞻基亲览。
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铸造过程中还加入金和银等贵重金属,造型精美无比,可以说是中国铜制品的巅峰之作。
但林子诺却并没有多少高兴的神色,因为宣德炉的仿品太多了。
当年宣德炉除了极少数赏赐给大臣和皇亲权贵,大部分都留在宫中。
崇祯皇帝在缺钱的时候,全部都拿去回炉铸钱了。
几百年下来,仿制品至少是真品的千倍以上。
林子诺没有能力分辨真假,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随便便就能碰到真的。
“子诺啊,这个怎么样?是不是很值钱。”二赖子想从林子诺神色中分辩出什么,但她一直面无表情的端详香炉,什么都看不出来。
“不怎么值钱,大概10块钱左右吧!”林子诺淡淡的说道。
“怎么只有这么点?”二赖子有些失望,他还以为至少可以卖二三十呢!
林子诺:“你卖不卖?”
就算是仿制品也无所谓,这么精美的纺织品,随随便便都能卖几十万。
“你再加点,50我就卖了,”二赖子犹豫了一下。
“只有10块,不过,可以给你加5斤猪肉,”林子诺不慌不忙的道。
“太少了。”
“那算了,我不要了。”
林子诺将香炉还给二赖子手中,对奶奶说道:“奶奶,我们走吧!”
两人走出屋子,林子诺赶紧深吸口气,那里面的味道实在一言难尽。
回到家中,饭菜已经摆好,就等着两人了。
林子诺中午因为二赖子的恶心行为,没吃狼肉,晚上终于吃到了。
经过稻草熏烤的狼皮酥脆淡香,狼肉软烂入味。家中的各种香料都不缺,江爱玲的手艺非凡,难怪中午众人赞不绝口。
在东北这边,一般是把狼皮剥下来,只吃狼肉的,而狼皮则是阴干后拿去卖。
江爱玲是南方人,那边习惯连皮一起炖,南方的脆皮狗肉很是闻名。
昨天她把狼毛褪了才反应过来,狼皮是可以卖钱的。
林子诺倒是无所谓,现在的狼还非常多,狼皮的价格也不怎么高。
即便是到了后世,狼成了保护动物,它黑市上的价格也没高到哪去。
‘啪啪啪’,外面有人在用力敲门。
“咦,不知道谁现在过来了,”林建国疑惑的道,村里的人一般不会在饭点时去别人家。
“我知道,是二赖子,”林子诺站起身子准备去开门。
“哈哈,你还有透视眼不成?”林建国笑道。
奶奶悠悠的看了他一眼:“我猜也是他。”
“呃?”林建国也反应过来,二赖子可是村里的蹭饭高手。
别人不可能这个时间点来,但他却不一样,中午尝到了甜头,晚上再来也不奇怪。
林子诺拉开门栓,把门打开一条缝,外面果然是二赖子那张油腻腻的脸。
“子诺,在吃饭呀!”二赖子打了声招呼,便准备推门而入,却发现门纹丝不动。
再次用力还是一样,他没想到林子诺小小的人儿力气居然这么大。
“什么事?”林子诺冷淡的问道。
“子诺,先让我进去吧!”
“不方便,有事直接说。”
二赖子举着手里的香炉:“你看,香炉我给你带过来了,我们进去好好谈谈。”
说完再去推门,林子诺却没有丝毫放行的意思。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要想卖东西给我就行,不想卖就请回去。”说完她掏出10元钱拿在手中。
二赖子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巨款’,不由咽了口气。
作为村里最穷最懒的代表,他在大锅饭时便偷奸耍滑,还经常各种原因请假,一年到头下来,还要倒欠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