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互相尊重 (第2/2页)
两人也长了见识。让他们知道能打仗的部队,不止是独立团,很多部队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同样打的鬼子汉奸鬼哭狼嚎。
而且,赵鹏举和赵大富还真的代表独立团,先后站在讲台上,介绍了战斗经验。据说,这是首长亲自安排的。
两人谈及此事,有着共同的感受。站在讲台上,不是显摆,也不是夸张地自我表扬,而是让两个人深深意识到,他们俩不再是游击队指挥员,而是正儿八经的团级指挥员。
作为团级指挥员,要胸怀大局,要讲团结。
寻尚武的人格魅力,也让他俩折服。寻尚武不仅说的多,也做的多。两个月时间,他往来于南水、九山、兆城,甚至还去过薛城,与薛城武工队一起研究,怎么发展壮大。寻尚武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作为老资格,寻尚武从不摆架子。他很尊重栓子,也尊重团里每一名战士。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如此任劳任怨,又平易近人的老革命,怎么不叫人尊重?
战士们全部返回,排队打饭。站在一边,栓子和寻尚武也在小声说着独立团的变化。
此战,说明独立团已经通过整编后的考试,成为一个合格的战斗团,甚至已成为响当当的主力团。
这个变化,对于寻尚武来说,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他早已觉得,在栓子带领下,独立团仍将一如既往。
而这一切,寻尚武也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认为栓子、赵鹏举、赵大富等人,年轻,入伍时间短,即便屡打胜仗,但仍欠缺经验,仍骄傲不逊,不够成熟,充其量只能当营长、连长,带领手下战士,进行小规模战斗。
的确,栓子、赵鹏举等人,没受过正统教育。鬼子没打到安平,没有伤害他们的亲人之前,他们没有“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的忧患,也不会意识到当亡国奴的痛彻心扉。他们只是山民,充耳不闻窗外事,只想着靠自己双手,让家人在寒冬时节,仍能有一碗热汤御寒,一块杂面锅饼挡饿。
即便当扛了枪当了兵,他们仍带着山里的狭隘,目光紧盯着夫子山,最多扩展到安平、九山和南水。他们有着江湖义气,抱成一团,像拉山头。
但是,他们不像有的人腹有诗书,却输了民族气节,对日寇摇尾乞怜,更不像有的人手握兵权,却为一己之私和灯红酒绿,叛敌投国。他们却敢于拼命,敢于胜利。
也正是为了胜利,他们提防着寻尚武。但他们是真心的打鬼子,并有着绝对的忠诚,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为了打鬼子,他们宁可自己去牺牲,也要保全栓子。
他们就着山里的咸菜,啃着山里的窝头,却能以命相搏,有如此的认识和境界,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
当然,他们缺点也很明显。或许是因为屡战屡胜,他们张狂,桀骜不驯,甚至自以为是,看不上他寻尚武这个老资格,但他们又是那么单纯,心里只想着杀鬼子。
他们是英雄,是真正的钢铁战士,他们也机智勇敢,他们文化基础薄弱,但却懂得学习。寻尚武觉得来独立团当政委,来对了。这帮年轻人,还真值得学习。
而且,寻尚武认为,要允许他们桀骜,允许他们张狂,这样才能保持独立团优良战斗作风,激发独立团战斗潜能,保证无往而不胜。
独立团成立那天,他曾对栓子说,我来独立团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栓子赶紧摆手,您可别这么说,这会很假,也容易引起误会。是的,从他的资历来说,来独立团就像是犯了严重错误。
但现在寻尚武是真心的。真心换真心,尤其是寻尚武这位老资格,赵鹏举和赵大富等人,也打心里敬佩寻尚武了。
首战告捷,并吃掉伪军一个团,但今晚不是庆祝的时候,寻尚武提议,部队休整,并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防备敌人报复。
栓子点头,赵鹏举和赵大富也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