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第2/2页)
嗫嚅着说:“子美啊,你有所不知,如今朝堂之上,权贵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整日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扩充自己的财富与权势,根本不会在意百姓的死活。
你想改变现状,谈何容易啊。稍有不慎,还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你还是别插手了。”
杜甫听后,心中一阵失落,但他看着旧友那畏惧的眼神,又有些理解他的无奈。
毕竟在这黑暗的官场中,想要独善其身都难。
但杜甫并未就此放弃,他四处奔走,拜访一些稍有正义感的官员。
他来到一位官员的府邸,递上名帖后,终于得到了接见。
进入厅堂,官员坐在主位上,眼神冷漠地看着杜甫,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杜甫满怀诚意地讲述着百姓的苦难,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忧虑。
官员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动容,只是淡淡地说:“这些事,朝廷自有考量,你一个书生,还是少管闲事为妙。这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受苦也是常有的事,岂是你我能改变的?”
杜甫心中一紧,还想再争辩几句,官员却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那一刻,杜甫心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他不明白,这些官员为何如此麻木不仁,难道百姓的性命就如此轻贱?
尽管遭遇重重阻碍,杜甫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力量是否太过渺小,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真的能改变这黑暗的世道吗?
可每当他想起村庄里那些百姓无助的眼神,想起老妇人哽咽的话语,想起那对孤儿寡母绝望的哀求。
他内心深处的信念便愈发坚定。
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哪怕只是为百姓争取到一丝生存的希望,那也是值得的。
他的信念源于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源于他心中的正义与良知。
他深知,在这黑暗的时代,必须有人站出来,为那些无声的百姓发声。
在日夜的思索中,杜甫对社会制度和时代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意识到,大唐如今的困境,不仅仅是战争和赋税的问题,更是社会制度的腐朽与权贵阶层的贪婪所导致的。
租庸调制本意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如今却成了压榨百姓的工具。
战争的爆发,也与统治阶层的好大喜功、盲目扩张息息相关。
他不禁为大唐的未来感到担忧,这样下去,百姓的生活将愈发艰难,国家也将陷入更深的危机。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苦难,让正义的曙光,早日照进这黑暗的世间。
他要用自己的诗,为那些无声的百姓呐喊,让这世间的黑暗与不公,大白于天下。
哪怕这声音在这庞大的时代洪流中,起初只是微弱的呼喊,但他坚信,只要坚持,终能汇聚成震撼人心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