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道和礼 (第2/2页)
“你这一套套的哪学的,不过你说倒的也没错。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孙权可还活着,从那之后吴国重心便落回到了士族与王权的斗争,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是啊,有什么用呢。”
“你也别想那些了,好好读书。等以后天下大定,辅佐贤明的君主自然能处理这些问题,现在谁也没办法。”
我刚要说什么,二伯的手下快速来请说有急事,二伯眉头微微一皱,看着父亲的坟墓苦笑一声便离去了。
二伯走后我一想到诸葛丞相就难过,我早就觉得他跟父亲是同一类人。
我守着父亲的坟墓哭的很大声,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个人在这乱世又有什么用呢?
关于守孝,父亲肯定会骂我迂腐,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象一下父亲会怎么骂我。
可这是我的事,无关礼节,只是想这么做罢了。
随着一天天过去,每天守着父亲的坟墓就好像父亲还没死,就好像他一直激励着我去看书思考。
慢慢的我也开始平静,内心终于肯接受了父亲的死亡。
或许孔子延续周礼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或许这些礼节背后的用意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孝这个字并不只意味着一代人,人们说孝顺只在心里,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形式,孝便无法发酵。
我突然也能理解大阮伯伯吐血了,他把这些繁琐的礼节看成狗屁,但性情至真至纯,母亲死去过于悲伤又无法宣泄,自然郁结于心。
死后守孝逢七烧纸,便能把对父母的思念寄托于这种形式。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更容易消化失去亲人的情绪,不会让人在无意识时堵在心里成为心结。
而持礼节的时候更是把生与死结合起来,悼念亡者更要兼顾生者,此时正是我们思考生与死的关键时期。与死者和解与生者互动,通过怀念上一代人更好地延续优秀的品质,也自然明白了该如何对待下一代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课题不过生死,所以婚礼和丧礼最为繁琐。或许,礼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感受的。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承载道德和感情的礼节本身最终会流于形式,我们要做的是感受礼节背后的用意,德仁义礼都是道的演化,也是人逐渐被蒙蔽的过程。
本就是本来如此,但人往往被无数欲望遮蔽,看不到这本来如此。
我也仿佛明白了孔子。
他知道世风日下不可逆转,所以收集周礼妄图通过礼节来唤醒人们心中的仁义道德,也希望通过礼节来控制欲望过多却无法被束缚的权贵们。
从这个角度说,礼便是道最后的底线。
通过尊礼来克制自己,就像一个绳索一样套住自己过多的欲望,在礼节当中慢慢感受仁义,而后求德求道。这原来是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可惜当今时代的人没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体悟了,那么礼也就仅剩繁琐了。
况且原本礼是为了束缚权贵,所谓礼不下庶人。可现在没有骨头的人是想方设法制定让下级听话的礼节,这些献媚于主人的狗自称圣人子弟实在是最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