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天道文明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为什么历朝历代非要承认自己是华夏,而不是另立国统
这归功于,秦王政横扫六合以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嬴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奠定了华夏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朝统一华夏的历程虽短暂,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相比,秦帝国的寿命可谓匆匆。然而,这短暂的历史却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的制度遗产。
一统六国之后,始皇帝除了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政策外,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举——他使用和氏璧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并宣称得玉玺者得天下。
虽然始皇帝的初衷是为了彰显自己受命于天的权威,但这一举动间接地为全华夏的诸侯们确立了“天下”这一观念。
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玉玺落入自己手中,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更是将这个观念强调了数百年之久。
最终,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为华夏人所普遍接受。
汉朝末年,袁术凭借一块玉玺就敢于称帝,声称玉玺在手,天下我有,然后最终遭到了诸侯们的合力剿灭。
尽管袁术的行为显得过于自信,但这从侧面反映出,他确实深信得玉玺者得天下的观念。
实际上,经过秦朝和汉朝数百年的大一统宣传,这块玉玺已经演化为一种象征,一种永久性的虚拟玉玺。
每当一个朝代衰落,只要有人能用事实和实力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就能从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仿佛真的掌握了那块虚拟玉玺。
于是,天下诸侯纷纷归顺,传檄而定。新皇登基后,会继续强化天命所归的宣传,宣布自己从法理上继承了前朝的一切,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天下大乱之际,每个自认为能够胜出的诸侯都会大力宣传大一统观念。然而,当形势逆转,他们往往来不及改变口风。
而新皇为了稳固统治,更是会不遗余力地强调大一统概念。
秦朝开创了这一伟大传统,后续的皇帝们严格遵守并强化了这一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之久,最终形成了华夏独特的文化传统。
正如主席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相比之下,欧洲的帝国却未能形成类似的传统。它们更多地依赖于血缘关系和宗教关系来凝聚国家力量。而华夏则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凝聚力,这使得华夏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虽然偶有衰落,但始终能够复兴。
从秦帝国到清帝国,虽然这些王朝更替频繁,但在华夏文化中,它们都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只不过皇帝有所不同而已。
华夏从未有过崛起的概念,一直在追求复兴。华夏一直在巅峰,只是偶尔遭遇挫折,但终将重回辉煌。
这是拿破仑、基辛格等历史名人的共识,也是欧洲主流思想家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华夏的这种独特性无人能及。
华夏的凝聚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一个省份的面积和影响力,就足以与欧洲的一个国家相提并论。
尽管南粤人和荆楚人之间方言不通,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华夏人。如果有人提议他们分别成立国家,他们可能会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你。
欧洲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华夏如此多的省份能够和睦相处,而华夏人也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像爱尔兰和英国这样的邻国,明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却会选择分裂。
在民族融合和凝聚民心方面,华夏文化无疑是世界第一。鹰酱等国的努力,在华夏文化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
如果一个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不足,那么它早晚会走向分裂。但在华夏,从东北到海南,整个大陆的人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让西方人感到难以置信。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可能会将华夏视为一个异类,认为华夏的统一强大到令人恐惧。但这就是华夏的传承,这是华夏文化、历史留下的独特遗产。
尽管有人可能会嫉妒,但想要复制这样的传统,至少需要千年的时间。华夏文化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只要认同华夏文化,你就是华夏人,无论你的血统和宗教如何。
如果有一天地球能够实现统一,那么统一者必将是华夏。因为其他国家,即使再强大,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即使它们占据了半个地球,稍有衰落,也会立刻分裂。而分裂后的国家,往往没有再度统一的意愿。
这就是华夏源远流长,文明从未断绝的原因!
灵源诞生的标准,以文明为尺度。在这个世界天道的标准里,认同华夏文明,所以灵源率先诞生在华夏。
华夏文明,是天道文明!
华夏文化里,是把人置于宇宙天地这个大系统中,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天人合—’,是华夏祖先的智慧。
为什么要锚定天道,因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运动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历法为根据天道的规则所创立,计时规则高度契合天文。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夏先衍此刻无比的激动,灵源之地才最先诞生于华夏。也必定先诞生于华夏,华夏必将复兴,属于华夏主导的新时代开启了!
不知不觉夏先衍绕着观星台走了许久。最后他上了观星台,开始观察起周天的星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造古人。
这夜空是西周的星空,是盛唐的星空,也是郭守敬在观星台之上观测天文,那一晚的星空。
华夏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称为“黄道”,并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故称“二十八宿”。它广泛应用于华夏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