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妙法莲华经 > 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莲华经》

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莲华经》 (第2/2页)

前面随喜转教,是观行位的随喜。这以下讲随喜,这个是名字位的随喜。先讲到“劝人听法”。就假设有一个人,他想听经,他还不但一个人,他还劝一个人跟他去,“将引听法华”,又善巧方便地去赞叹《法华经》,去引导一个人跟他一起去。“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他说,这个《法华经》是讲到佛陀的因果,佛陀的因地是智慧,果地是佛德,把这个《法华经》一佛乘的因果简单地描述一下,而且赞叹它难遭遇。那么对方接受以后,就跟他一起去了。去了听多少呢?“乃至须臾闻”,很短暂的时间。

那么这个劝的人,这个福报就不可思议了。因为你不但是理观,你还有发心。你发心劝人,所以你这个心量是很大的。从这个相由心生的角度,你来生的福报就有改变了。“世世无口患”,生生世世口气清香不臭秽,也不长脓疮。牙齿也不会稀疏黄黑,嘴唇也不会太厚也不会萎缩,也不会缺坏,端正美好,没有这种可恶之相。舌头也不干涩,也不黑不短。鼻子高挺、修长、正直,额头宽广平正,而且面目端正庄严。这个就是福德庄严之相。总而言之,“为人所喜见”,这一种大福德的相状,人人看到都起欢喜心。口气不但没有臭秽,还有这个优昙钵花之香,这种清净高雅的香味,“常从其口出”,就是这个福德庄严之相。

我们看第二段的“自往听经”。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假设你是自己听经,你没有带人,就自己去听经。你是怎么听经呢?“若故诣僧坊”,这个很重要,就是你自己要先作意要去听经。那么听经的时候听多长呢?“须臾闻欢喜”,乃至于短暂的时间产生信解,产生随喜,欢喜。“今当说其福”,你来生这个下品的象马车乘,富贵家;中品的珍贵的辇舆,这个王族;上品的生在天宫。就前面说的,从你的领受法义的浅深跟听闻妙法的广略,分成三品。

我们看第三个,分坐与人。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你如果在法会的现场,“劝人坐听经”,可能有些人突然来,你劝他安坐,很可能位置也不够,你就把座位分一半给他坐。你这个劝人听经的人,福德因缘也是分成上中下品,下品转轮圣王,中品释提桓因,上品的大梵天王,就是有这个权势。因为你有利他,你的发心比自己听经发心更大。

看第四段,具听修行。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何况你听完经以后,不但是信解随喜,解说其义理,能够受持一心,重点就是下面——“如说而修行”。你不但是一个礼拜来听两次经,你回去还做功课,还每天读诵、书写等等。那么你未来的功德,那就不是人天福报了,你未来的功德你就要看下一品了,<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位。所以你这个就不像人天福报那样只是一时的快乐,你的六根的功能彻底转变了。就净法熏习。

这个<随喜功德品>很强调一念,一念的信解,一念的随喜,而且都是未及事修,就是你还来不及事修,然后就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说过了,因为你最大的功德就在你内心,所以你不断地去观照它,你就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你不断地去把内心的真如,一种沉睡的真如把它唤醒。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前面说过,《法华经》是自力门,果地教,就是你等于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直接进入到你的自性功德海去了。净土法门是投入弥陀的本愿功德海,这他力。

所以,我们修《法华经》,你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你要有一个宏观的思想,就是你不能在乎一时的安乐,你成就圆顿种性非常重要。圆顿就是说,你因地圆满了,果地才能够顿超。就是,你可能前半段,你会花很多时间在建立你的一念随喜、一念的信解的理观上,而且在学习中还要包括你不断地读诵,但是一旦你的圆顿种性成立以后,那就是你表现的时候了。你开始启动的时候,那叫做大白牛车,叫顿超了。

顿超你看六根清净位就知道,他还没有证得法身,他几乎就有法身的功德,几乎就有了。就是所有的果证,藏通别三教没有一个是在内凡位就出现功德的,没有。只有《法华经》,内凡相似位他的六根就不可思议了,就跟一个佛陀几乎一样,他的眼睛也看到佛法界,他通于十法界了。所以印光大师说:“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是讲圆顿法门。

就是说,你不一定要马上去做一个什么朝廷的大官,你要想办法生长在王家,因为世界上只有王家能够继承国王的位置。你今天不是生长在王家,你再怎么努力,你难不成宰相你还可以继承国王的位置吗?不可能。因为你种性不对。就是说,我们要先把佛心为己心,把自己的因地跟佛陀的果地,拉到一个随顺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是至少是随顺,叫做随顺真如,或者讲随喜真如,都可以。那么这个花的时间就很多,你要不断去听闻,去读诵,但是你绝对值得。因为这《法华经》是顿超的法门,你不走这条路,那你就要走漫长的生灭道路去了,漫长。

所以大家要把这个精神弄清楚。它的精神就是,想办法让你自己变成王子。虽然他年纪很小,但是他的功德超过三代的老臣的宰相。因为你是王子,这个地位不可取代,是这个意思。这个圆顿种性的重要,我们从<随喜功德品>看得更清楚。

我们看下一品,法师功德品。

先看附表第六十页,附表第四十三,“法师功德品”。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法师”者,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五种法师也。此五种行,始从“名字”,通于“分证”,皆得为之。前品已明随喜功德,今品则广举五事,随其一事行成,未来皆得清 净六根,故名< < 法师功德品> > 。此举果以劝修因也。

什么叫<法师功德品>呢?

先看“法师”这两个字。这个法师,就是你能够做到这五个法门:第一个,受持。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要把它核心的观念怎么样?一心三观,正念真如,一念的随喜,这个核心思想要受持在心中。然后呢?然后回去就做功课,或者读,或者诵,或者书写,或者为人解说。你能够做到这五种法门,就是五种法师了。当然这个五种法师,它不是说五个都要修。它的意思随修一法都可以,随修一法。那么这五种行,它是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到相似位,到分证位都可以修。

前面的<随喜功德品>,讲到名字位跟观行位的一念随喜,“今品则广举五事”,就是前面的五种法师,随其任何一事行成,未来皆得六根清净位,故名<法师功德品>。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假设是名字位,我们听闻《法华经》以后一念随喜,然后呢?然后我们怎么进步呢?就是我已经听闻,从听闻的角度已经到极限了,那我希望从名字位到观行位,从观行位到相似位。《法华经》的果地功德出现,是到相似位才是果地功德,名字位、观行位都是因位。那你从因位要到相似位,六根清净位,你必须要走这五条路,修这五个法门,就是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你要找一个法门来不断地净法熏习,才可以从你的因位而到达果位。透过五种法师的修学,而趋向于未来的相似位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

二、经文要义

(一)前文迹门宏通,所说“法师品”,是赞美一心所起万行之人法。今本门宏通,所说“法师功德品”,是赞美万行会归一心之功德,即是清净六根,而亲证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使令六根之见闻觉知,近似于佛。

在前面的迹门流通当中,我们有个<法师品>,<法师品>讲到五种法师,就前面的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它是赞美我们能够透过理观的智慧而称性起修。修什么?修五种法门,来赞美它的人法,能修的人跟所修的法。就是因地修五种法门。

到了本门流通的时候,讲到果地的功德了。<法师功德品>,就是前面你修五种法门,最后成就六根清净位的法师功德,叫做万行会归一心。“亲证法华三昧之前方便”,法华三昧当然出现就是分证即佛,要法身成就以后才有法华三昧。那么这个六根清净位的法师功德,是在内凡位,所以叫前方便,只是六根的见闻觉知相似于佛,跟佛差一点。差什么呢?我们到经文再说。

所以迹门的法师是因地,这个本门的<法师功德品>是果地,透过五种法师而成就法师功德。

我们看第二段。

(二)众生六根之性,即是如来所证之妙真如性,本自周遍圆融。故《楞严经》云: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但此妙真如性,须借五种妙行,获得六根清净,方能显发,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以此宣说,令见闻者,深信法华有大势力,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决定无疑。

众生六根的本性,当体就是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本自周遍,本自圆融。真如本性是无形相的,那么我们不断地去观照它,随顺它,那怎么知道有效果呢?它有效果的时候会告诉你。它怎么通知你呢?你的六根会产生变化。因为这个六根就是真如本性的六个窗口,它起作用的时候,它直接反射到六根去。所以,当我们不断地去观照真如、去随喜真如的时候,那你的内心如果自性功德开显的时候,你的六根就会变成周遍而且圆融。

所以,《楞严经》上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六根的本性其实就是真如本性,但是我们因为向外攀缘,后果就是六根产生极限。就是,我们眼根是一个见的功能,去攀缘色尘,结果,我们攀缘色尘的时候,我们产生了爱憎取舍。你有你喜欢的颜色,你攀缘很多颜色以后那就糟糕了,你的眼根受限了,你的颜色就产生了一个区隔,把你的眼根跟耳根产生区隔,你的眼睛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就你的眼睛只能够着色尘。耳朵也是一样,你可能特别喜欢听某种音声,听久了以后,你耳根也是跟其他六根产生区隔,就形成了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就形成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了。

那怎么办呢?你去改变六根没有用,因为它是个枝末。你改变你的心性。你心性一改变了,把你内心的颠倒妄想消灭了,六根就恢复它本来的功能。它本来是周遍的,眼睛是可以看十法界的,而且是圆融的,你眼睛也可以跟耳根互通的,眼睛也可以听声音,眼睛也可以思考,所以你就恢复了六根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你内心改变,你内心把那个六根累积的垃圾清掉以后,你六根就恢复了六根清净位。

那怎么办呢?“须借五种妙行,获得六根清净。”你还是要靠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这五种妙行。“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以此宣说,令见闻者,深信法华有大势力,凡有见闻者,无一不成佛,决定无疑”。就是证明《法华经》成佛是决定的,因为你没有成佛之前,你六根就会给你成佛的消息。所以它《法华经》是这样,下手是从心性,但是改变看六根。

这个地方,其实跟前面的因位修行不太一样。诸位!我们在因位的时候是理观的,直接观心的,就是名字位、观行位都是观心。但是你要进入<法师功德品>的时候,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靠法力了,靠《法华经》的文字来带动了。就是你不是只有观心而已了,你要么读诵,你要么书写,你要么演说,你要靠这个《法华经》的大势力,就是这个法力不可思议来不断熏习了。

就是前面靠理观,听闻以后先理观,长养圣胎。理观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如果你要作最后的突破,你一定要把《法华经》找出来,每天去读诵。在读诵当中,就跟智者大师一样,突然间有一句的相应,那你就进入六根清净位了。所以你到了这个后半段,还是要透过读诵的,这是跑不掉的。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 分二:戊一、总标六根清净;戊二、别释六根清净

我们看讲义二百九十八面,丁二的“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前面是讲初品的因功德,因功德就包括了两种随喜,一种是名字位的随喜,一种是观行位的随喜,这两个都是因功德。当然也包括了四信、五品,都是因功德。因功德就是说,在修行的时候,你看起来好像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你说你整天听《法华经》,我看你六根也没有改变!是的,因地的时候都看不到改变,等到果地的时候改变就出现了。

戊一、总标六根清净

我们看总标六根清净的功德。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至少是名字位以上。你要读诵之前,你自己心态的准备是很重要,那个效果才会出现。就是你要么是名字位,要么是观行位,这种所谓的因位,两种因位。然后呢?然后你就有资格去读《法华经》了。怎么读呢?受持,就是把这个法义受持在心中,要去读,或者去背诵,或者为人解说,或者书写,这五种的事修。

你本身就已经有一点名字、观行的基础,以后透过这五种法门事修,你这个人未来世中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可以庄严六根的妙用,使令六根皆得清净。就是我们的因位是名字、观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读经的最基本要求。那你说我都没有学《法华经》去读,那对不起,就没有这个六根清净位的效果。你一定是要有因位,你先成就因位,就是名字位或观行位,然后再加五种事修,最后会成就六根清净位。

这个六根的功德我们解释一下。六根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先讲理论,再讲实际——六根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就是一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所以,它一旦活动,它一定有时间相,有空间相。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就是东西南北。时间是三,空间是四,三四一十二,就有十二个单位了。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眼根。眼根是一个见的功能,对不对?你可以见到现在,你也可以见到过去,当然是要有神通了。但是,如果你眼根没有见到过去的功能,你修神通也没有用。也就是说,你眼根本来就可以见到过去,你只是修神通把它打开而已,把那个管道打开而已。所以眼根的见,可以见过去,可以见现在,可以见未来。那么现在又有东西南北的见,过去也有东西南北的见,未来也有东西南北的见,所以这个见就三四一十二,这样来的。就时空交错,三四一十二。

那么一十二,每一个见又分成十法界,你是人道的见,还是畜生道的见,还是天人的见……就是有十法界。十二再乘以十,就一百二十。一百二十,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就是说,你的见有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一百二十再乘以十,就一千二百功德出现了。所以六根,从理论上,从时空跟十法界十如是的安立,它是一千二百的功能。

但是,这是理论上。那实际上我们人道呢?我们人道的功能就有所欠缺了。我们六根,从人道的角度,先看耳根、舌根、意根。这三根是空间四方通达,时间也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耳根、舌根、意根是功能最强大,是具足千二百功德,没有欠缺,耳、舌、意三根。

那么有欠缺的是谁呢?眼根、鼻根、身根。先看眼根。眼根的欠缺是明前不明后,四维有亏缺。我们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从人道是这样子,看不到后面,所以我们的功德就少了三分之一了,就变成八百功德,就是明前不明后。

鼻根呢?“出息取气,入息知香,两交之际,无胜力用。”我们在吸气的时候知道香味,出气的时候,鼻孔出息能够去产生气,在吸气跟呼气的中间会暂时地停顿。两息中间暂时停顿,所以这个时候的鼻根,在停顿的时候没有功能,所以也少掉三分之一。所以鼻根也是只有八百功德,因为它出息跟入息的中间会暂时停顿。

那么身根,“合知违顺,离时不知”。身根,触尘,我们要跟东西接触才有感觉;离开了所缘境,这个身根的功能就消失了,所以它也不具足圆满,它也变成八百功德。是这样安立的。就是这个鼻、眼、身,落实到人世间就变成八百;其他的耳、舌、意,就还是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先把这个功德的数目确定下来。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