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围坐忆文拼凑残篇 齐心协力重启希望 (第2/2页)
陈学究毕竟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在这危急关头,他沉思片刻,脑海中仿若有一盏明灯亮起,说道:“我曾在古籍中看到过一种保存书稿的方法,或许可以一试。咱们可以用炭火将山洞烘干,然后将书稿用干燥的树叶包裹起来,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样既能防潮,又能防虫。”众人闻言,仿若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四处收集干燥的树枝,在山洞中央堆成一堆,燃起熊熊炭火。一时间,山洞内浓烟滚滚,众人被呛得咳嗽不止,但他们没有一人退缩,轮流守在炭火旁,不断添加树枝,确保火势旺盛。待山洞内的湿气被炭火驱赶得一干二净,众人又赶忙去采摘新鲜、干燥的树叶。林婉兮和其他几位女眷负责将书稿用柔软的树叶一层一层包裹起来,仿若在给珍贵的珠宝打造最安全的襁褓;男人们则在山洞四周寻找通风口,清理杂物,让山洞内的空气能够顺畅流通。经过一番齐心协力的努力,书稿的霉变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那恼人的黑斑停止了扩散,众人悬着的心也总算落了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众人不敢有丝毫懈怠,继续对书稿进行完善和校对。他们深知,《墨韵千秋》承载着他们的心血和希望,更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哪怕此刻身逢乱世,前路未卜,他们也决心要将这部书稿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仿若一群虔诚的信徒,守护着心中最神圣的信仰,在这乱世的黑暗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为《墨韵千秋》驱散阴霾,让它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向着未来,踏出坚实的每一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众人的努力也渐渐有了回报。书稿愈发完善,内容更加详实,书画赏析部分也因唐寅的妙笔生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神韵,学术篇章在陈学究的严谨把关下,观点精准,引经据典。苏御看着书稿,仿若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在成长,他知道,只要他们继续坚守,未来可期。
可外界的战火却并未因他们的专注而停歇。一日,外出寻找食物的陆文匆匆赶回山洞,脸色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他喘着粗气说道:“不好了,金兵又在附近村子烧杀抢掠,看样子是朝着咱们这边来了!”众人闻言,脸色大变,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若被一盆冷水当头浇灭。但苏御很快镇定下来,他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说道:“书稿是咱们的命根子,无论如何不能让它再落入金兵之手。咱们得赶紧想个办法,把书稿藏到更安全的地方,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帮乡亲们一把。”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在山洞周围寻找隐蔽的藏身处。唐寅发现山洞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石缝,仿若被上天特意开凿出来的密室,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众人用绳索将书稿小心地吊运上去,藏好后,又在洞口做了一些伪装,让它看起来仿若从未有人涉足。
做好书稿的防护后,众人拿起武器,决定朝着金兵的方向进发。他们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中的正义感和对乡亲们的怜悯让他们忘却了恐惧。一路上,他们尽量避开金兵的主力,从侧翼悄悄接近受灾的村子。当看到金兵的暴行,众人怒不可遏,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用石块、弓箭等简陋武器向金兵发起攻击。虽然力量微薄,但也成功吸引了部分金兵的注意力,为乡亲们争取到了一些逃跑的时间。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对抗中,众人有人受伤,有人体力不支,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直到金兵发现他们的意图,开始调转矛头追杀,他们才且战且退,撤回山洞。回到山洞后,众人瘫倒在地,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别样的坚毅。苏御望着藏好书稿的石缝,喘着粗气说道:“只要书稿还在,咱们就还有希望。无论如何,咱们都要保护好它,让它传承下去,也为这乱世中的人们守住一份精神寄托。”
此后,众人在山洞与周边地区继续着他们的坚守。他们一边养伤,一边继续完善书稿,同时也关注着外界的局势,等待着一个能将《墨韵千秋》公之于众、传承华夏文化的契机。他们相信,黑暗总会过去,黎明必将到来,而他们手中的《墨韵千秋》,将会成为那破晓时分最璀璨的曙光,照亮整个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