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陆文走访邻村探俗 地域风情融入书中 (第2/2页)
众人纷纷传阅他的笔记,皆被其中趣味盎然的内容吸引。唐寅赞道:“陆兄,你这一趟可真是探到了民间文化的精髓,这些风俗画成插画,配上文字,书稿立马鲜活起来。想象一下,书中既有高雅的书画赏析、严谨的学术篇章,又有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民俗风情,那简直就是一部活灵活现的华夏文化史啊!”林婉兮也点头称是:“确实,孩子们读了,能知晓家乡各地不同风情,拓宽眼界。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家乡、对根的一种铭记,让他们在乱世中也能心怀温暖,不忘自己从哪里来。”
随后,陆文依据笔记,精心撰写章节。他将祭田神仪式的流程、意义详细阐述,对婚俗的各个环节细致描述,配以生动语言,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对手工艺、渔业习俗也不吝笔墨,展现民间智慧光芒。他在描述祭田神时,写道:“当日,晨曦初露,田间薄雾尚未散尽,村民们便身着新衣,手捧供品,满怀虔诚地走向田间。田埂上,人群熙熙攘攘,却又秩序井然。随着一声锣响,祭典正式开始,主祭人念念有词,祈求田神庇佑,那庄重的神情,仿佛在与神灵对话……”文字间,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庄重而热烈的氛围。
在众人协作下,这些地域风情内容巧妙融入书稿,使其不仅有高深学术、精湛艺术赏析,更有接地气的民间烟火气。《墨韵千秋》愈发像一部华夏文化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不同阶层、地域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寄托,静静等待着在合适时机,将这份文化厚礼馈赠给世人,驱散乱世阴霾,重燃华夏文明之光。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长久。一日,外出探听消息的同伴匆匆赶回,神色慌张地说道:“金兵似有向我们这边大规模移动的迹象,形势危急!”众人听闻,心中一紧,刚刚因书稿进展而燃起的喜悦之火,仿若被一盆冷水浇灭。苏御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书稿与孩子们的安危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需重新规划转移路线,做好防御准备。大家冷静下来,一起想想办法。”
众人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气氛凝重而紧张。最终,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苏御带领,护送孩子与书稿继续向深山转移,寻找更为隐蔽的藏身之处;另一路则由陆文、唐寅等身强力壮之人组成,负责在周边设伏,牵制金兵,为转移争取时间。
离别之际,众人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但眼神却无比坚定。孩子们紧紧拉着大人的手,眼中噙着泪水,他们虽年幼,却也知道此刻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陆文看着孩子们,心中一酸,蹲下身子,安慰道:“孩子们别怕,我们一定会保护好你们。等躲过这一劫,我们再一起学习、玩耍。”说罢,他起身,与苏御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透着决绝与勇气,随后,各自奔赴自己的任务。
陆文等人在山林中迅速布置陷阱,利用树木、藤蔓、尖刺等一切可利用之物,设下重重障碍。他们隐藏在暗处,眼睛紧紧盯着金兵可能出现的方向,手中的武器紧握,手心满是汗水。当金兵的先头部队踏入陷阱区,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四起。陆文等人趁势出击,箭如雨下,石块纷飞,打得金兵晕头转向。
而苏御带领的队伍在深山里艰难前行,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孩子们走得气喘吁吁,但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相互扶持,小心翼翼地避开金兵的巡逻路线,向着未知的安全之地进发。一路上,苏御不断鼓励大家:“坚持住,我们马上就到安全的地方了。”
这场危机让众人再次意识到,在乱世中守护文化与希望是多么不易,但他们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墨韵千秋》终有一天会冲破阴霾,照亮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