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六党 (第2/2页)
对外方面,肃顺那可是个“硬汉子”。沙俄想强占外东北领土,谈判桌上,肃顺那是一点都不怂,直接跟俄国人“杠”上了,扞卫了咱们的民族尊严,那气势,简直就像个“护国使者”。
黑龙江将军奕山这家伙,不声不响地跟沙俄签了《瑷珲条约》,清朝政府一看,这不行啊,奕山你既没有全权证书,也没有正式关防,你凭啥代表清朝?所以这《瑷珲条约》咱们不认!
俄国使臣一看清朝不买账,就开始武力威胁讹诈,想逼清朝就范。可肃顺那是吃素的?他一直都是不卑不亢,俄国使臣的那些无理要求,被他一个个驳回,那干脆利落劲儿,就像是在打太极,把俄国使臣耍得团团转。
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一看这架势,都急了,公开向西方国家喊话:肃顺这家伙,有权有势,是个头号坏蛋,专门跟欧洲作对。他还放话要把所有欧洲蛮夷都从中国赶出去,那气势,简直就像是要“独步天下”了!
肃顺这家伙,在汉臣圈里那可是混得风生水起,汉族文人们都纷纷投靠他,给他出谋划策,简直就像开了个“智囊团”。他重汉的同时,可没少得罪满洲贵族,但这正是肃顺的“小九九”,他想提振八旗人的进取心和奋斗心。
于是乎,肃顺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脑海之中突然灵光一闪,冒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来。他急匆匆地跑到咸丰皇帝面前,一脸郑重其事地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微臣以为应当让咱们的八旗子弟们自谋生路啦!”
要知道,这些八旗人士可都是所谓的“铁杆儿庄稼”呐!打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能够享受到朝廷赐予的丰厚俸禄和充足钱粮,根本无需从事任何劳作就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只见肃顺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您想想看,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我们整个族群逐渐退化呀!毕竟,若是人人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工钱,又有谁还愿意去辛苦干活呢?”
然而,当咸丰皇帝听到这番话时,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来:“哎呀呀,你这家伙怕是想得太天真了吧!居然想要让那帮整日只晓得喝茶聊天、遛鸟逗趣、流连于烟花柳巷之地的纨绔子弟们去自谋生路?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嘛!这难度恐怕比直接取了他们的性命还要大得多哩!”
正因如此,肃顺所提出的这个建议最终就如同美丽却脆弱的泡影一般,瞬间破灭消散了。它压根没有获得皇上的丝毫支持与认可,无奈之下,只得黯然收场,被迫宣告废止。
然而,肃顺并没有虚度光阴,他一直在暗中筹谋布局。通过长时间的精心运作和巧妙拉拢,他逐渐培育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构建起了一个紧密相连且权势熏天的“小圈子”。最终,这个“小圈子”发展成为了一个掌控朝政、威震朝野的“核心团队”。
在这个令人瞩目的“核心团队”之中,不仅有宜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身份显赫、地位尊崇的亲王级人物,还有众多宗室子弟纷纷围绕在肃顺身旁,对其唯命是从。由于肃顺在家中排行第六,于是人们便将这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形象地称为“六党”。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党”之名渐渐传播开来,并深入人心。
这“六党”在朝堂之上可谓是风头无两,他们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凭借着手中所掌握的巨大权力以及广泛人脉资源,常常能够轻而易举地左右朝局走向。但凡肃顺一声令下,其余成员无不响应附和,真真是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惊人程度!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政策制定,只要是“六党”想要推行之事,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一时间,整个朝廷都被笼罩在了“六党”的阴影之下,其他派系的官员们只能望而生畏、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