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视 (第2/2页)
这一年四月庚辰日聚会,张诚带着御车坊三视作图法进行了演讲。张诚当然不会把轀凉车的全部几箱子图纸都带到聚会,只是带了一个车轼的图纸,讲解什么叫顶视图什么叫正视图什么叫侧视图,以及图纸怎么使用,比例尺是什么意思。
“那么车轮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岂不是一样?”一位工坊的府丞大声问。
张诚抚掌:“这位大人说的对,车轮高宽相等,周而复始,正视图和侧视图正是相同,所以识图的时候可以清楚看出他是一个轮。”
“你这方法,画外观固然可行,但若是内里看不见的部分,你怎么办?”又有一人问。寺工各坊的主管,全是独挡一方的专家,在涉及到技术的争论上,全都直言无忌,没半点文人和官僚的委婉。
“我想,可以用虚线来表达看不到的部分,比如车轮轮毂中的这个孔,虽然从正面和侧面看不见,我们知道它的尺寸构造,那么以虚线标识出这些构造,在制作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做成。”张诚回个礼,侃侃而谈。
“三视图的好处是,有图纸即可造物,不需要另备模型,一方面节省工,一方面也避免模型磨损导致误差。至于三视图的不足之处,在下只是初探此道,各种不足与发展,还望各位同仁前辈携手补足!”张诚作了一圈揖,结束自己的汇报。
厅中早有工坊管事扯过纸张,用规尺做了个三视图,大声喊“我这张图,谁能做出实物来?”。就有几人挤过去看图,这都是常年浸淫技术的,刚刚听过三视图原理,此刻对图,略一思索,已经在头脑中勾勒出这物的大概,就有几个人去取木匠工具在一旁对图制作,没一刻,三四个人各自拿出自己所做之物,尺寸形状一摸一样,宛如孪生。
满厅的管事匠师赞叹不已,没片刻,忽然掌声雷动。
寺工令冲着寺工丞欧冶子渊点点头,欧冶子渊便站起身,双手下压,止住了众人的喧哗:“这样看起来三视图之法可行。但是未臻完美,所以各坊回去自己试着制作图纸,完善制图之法,最后汇总到我这里,统一评定,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规矩,作为成法,再普及下去。可好?”
众人无不称是。
大秦造器天下第一,从商鞅时代留下的传统,整个国家对“标准”有一种执念,铸造出来的刀枪剑戟砖头瓦块都要“物勒工名”,以备抽查和回溯。标准化的好处是,大秦的造物确实质量高,秦的枪矛锋利,弓弩发达;不光质量高,产量也高,用了后世所说流水线的模式,各个环节专人负责,一个环节只负责一项工序,造物又快又多又好。像兵器、砖瓦,过去都是参照样品制作模具,然后大量翻制。如果工坊在咸阳之外,就要把样品专门送过去。样品加工过程中还有测量不准的问题,导致最后组装困难。但是现在有了三视图,只需要把图纸送到工坊,当地的匠师就可以照图自己开模具造物。一切用图形文字定下来,效率和品质会大大提升。
三视图可以算是秦始皇三十七年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张诚讲清楚原理,但是却并不适合主持负责这事儿,三视图在寺工的推广普及,涉及到无数工坊无数项目无数作业流程无数工艺。要每个工艺段上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摸索一下三视图使用的办法,最后归集到寺工令这里汇总,再由寺工令发布标准,在整个体系内实施,这才算制度建设完善。张诚这样一个外地刚来的十七岁的后生,上来就主持这件事,无论是身份职位还是资历,都远远不够,欧冶子渊一句话把张诚摘出来,是一件好使,张诚也并没有在意自己能不能占有这一份功绩。毕竟,此刻最重要的是把这项技术流传出去,自己还是要低调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