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宝子们除夕快乐 (第2/2页)
有前例明晃晃的做对比,就更显石家开明。
石原卿的情意难能可贵。
谢安宁这一次是真的有些感动了。
姜翎月也是。
她接过石原卿手中红纸,看向上头的几个娟秀小字,想了想,道:“要不,我给你们指婚?这样也能满足你昭示京城自己是谢家女婿的心愿。”
“如此甚好!”石原卿大喜,却还是看向谢安宁,“只要姐姐同意,臣没有意见。”
姐姐……
姜翎月总算听见这个称呼,漂亮的眉头微微一挑,“你们相差几岁?”
“……”谢安宁面色微窘,道:“五岁。”
“才五岁而已,”姜翎月摆摆手:“五岁不算什么,原本依我的想法,得选几个二十出头年轻力壮的男子一起伺候谢姨。”
一旁的石原卿闻言神情骤变,正想说什么,就又听她道:“不过石大人既然毛遂自荐。那自然还是石大人优先。”
石原卿心满意足。
而姜翎月说着,突然嘿嘿一笑,“那几个男宠,是送回几个长公主府上去?还是说谢姨要留下,享一享左拥右抱之福?”
陈子泝:“……”
石原卿:“……”
谢安宁:“……”
她无语凝噎,“算了,这样的福气,臣怕是不好消受。”
她这个回答,石原卿显然不太满意,抿了抿唇:“姐姐似乎很遗憾。”
“哪里,”谢安宁扶额,“我有你一个就够了。”
啧啧啧。
姜翎月心中感叹,果然烈女怕缠郎。
几日朝夕相处的功夫,心意和盘托出的情况下,他们两个感情当真是突飞猛进。
皇帝陛下的招数,给石原卿使的同样有用。
甚至看起来,石原卿更拉的下脸。
皇帝陛下好歹还要点面子,冲着她又哭又求时,还要放两句狠话给自己拉拉脸面。
实际上……
姜翎月面色微臊,莫名有些怀念皇帝陛下咬牙切齿瞪着自己,又拿自己毫无办法的模样。
心中暗自决定,还是要时不时在他底线边缘跳个舞,这样才有意思。
甜蜜恩爱固然好,但捋一捋虎须也很有趣嘛。
她清了清嗓子,收起思绪,挑了张椅子入座,又指了指旁边几张椅凳道:“大家都坐,无需拘束,我今日来是为了看看谢姨,再问问案情。”
三人道是,齐齐入座。
有婢女奉上茶盏。
钱嬷嬷这一次格外小心,在主子方才闲聊之际就已经仔细检查了茶水。
石原卿抬臂恭敬斟满茶水,“娘娘请用。”
姜翎月很给面子的品了口热茶,撂下了茶盏才道:“正好,你们两个都在,不如跟我来说说明日的案子吧。”
这话她是对着陈子泝说的。
因着前事,他们之间总有几分尴尬。
但姜翎月想过了。
陈子泝年纪轻轻已经位列三品,皇帝陛下任人唯贤,他们那一段又彻底揭过,不会成为他前途的绊脚石。
这样的情况下,陈子泝只要不英年早逝,那就是板上钉钉的肱股之臣。
而她自己,是要掌权的。
内廷会是独立出来的小朝廷,也会是为大朝廷输送人才的渠道。
随着内廷官员在前朝立稳脚跟,她的权柄也会随之扩散。
还有兵权。
圣武皇后时期,皇后是有自己亲卫队的。
不超千人,但都是精兵强将。
后来皇后权柄被一削再削,直到本朝。
年前,她遇刺后,皇帝陛下就开始着手挑选她的亲卫队。
那是确确实实的兵权。
近千精兵,足够做很多事了,发动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兵变都来得及。
这跟卧榻之侧容许人手持利刃酣睡一样。
若不是极度的信任,没有帝王会做到这样的程度。
细数大瀚王朝将近二十任帝王,称得上真爱的后妃也有好几个,但除了圣武皇后外,无一人有过政权和 兵权。
皇帝陛下的心思,姜翎月摸的不算太透。
但她隐约明白,只要她男色上没有二心,不心心念念着别的男人,至于其他的,他什么丢容得下。
大概她要坐他的龙椅,他都会捧着她上去坐坐,然后哄她一句,你管不好,我替你管着。
他前世登临帝位,权势已极,却当了一辈子的孤家寡人。
高处不胜寒,冷怕了的人,只想拼命奔赴热源。
而她,就是他的热源。
至少现在,他给她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样。
只要她愿意,皇后亲卫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各地参加武选且榜上有名的武秀才。
绝对的精锐,每一个都能以一敌十。
她要提升女子地位,那自己必定也不能龟缩于后宫。
母仪天下之尊,要做天下女子表率,率先走到台前。
既如此,就免不了跟陈子泝这个能臣碰面。
总这么不尴不尬的也不是办法。
所以,这一次,她收起那些子莫名其妙的别扭,以谈论正事的面貌,问话。
而陈子泝闻言,只是微微一怔,就开始将案情细细讲述出来。
论起来,是不该在谢安宁这个嫌犯面前谈论那些认证物证的。
但人家的罪责,皇帝陛下都金口赦免了,倒也没有那么多避讳。
跟大年三十广安殿那次的禀告差不多。
就是细节描述更清晰了些。
比如,是贤妃拉拢惠妃合谋无果后,退而求其次找的淑妃。
再比如,姜家跟李家这多年不来往的老亲家,这次因为姜翎月这个共同的敌人走到一起,开始谋算。
跟后宫勾心斗角兵不血刃不同,政客们的谋算善于走一步望十步,随时随地根据形势而变化。
此案由永乐侯府李家作为主谋,中书令府刘家和姜府作为从犯,三家一同算计而成。
和谢家一样被牵连进来的家族也有好几个。
比如贩卖欢情散的商贩,还有陪嫁跑马场的刘夫人母族,林林总总加起来,牵连不知多少人。
太平盛世之下,人命其实挺贵重的,尤其一连几任帝王都是宽厚仁慈的君主。
只有真正罪恶滔天,或者因渎职而造成大错的官员才会被株连全族。
去年沈家满门抄斩的处置,就让人觉得皇帝陛下杀心过重。
而混淆皇室血脉的赵家,反倒还留有余地。
六岁以下男丁流放岭南,虽也要吃一番苦头,但好歹留了些苗苗,薪火相传,不至于断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