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阿嬷2 (第2/2页)
人看电影印象最深,情感体会最感触的就是be,he现在看过的人只是觉得嗯,还不错,但可能记不住。但be就不一样. . . . . .
这是战争结束后阿嬷心里的一种悲凉。和平的到来本是值得庆祝的,但阿嬷等待的子女却再也无法归来,这种巨大的反差凸显出阿嬷的悲痛和无奈。
这几句歌词简洁而有力地击中了听众的泪点,有些老一辈的人在听到这里也对阿嬷的遭遇深感同情,有一些也在回想那段战争的残酷。
“炊烟飘过,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
压弯她不止柴火”
虽然 这几句的重复,但仔细听的话就能观觉到赖多多在情感上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
所以与前面相比,这次赖多多的演唱。更加的沧桑在“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这句,“弯”字唱得更有力度,表现出阿嬷身体的疲惫不堪。“压弯她不止柴火”的声音更沙哑,突出了阿嬷精神上的疲惫。
这时候大家对此时阿嬷的形象更加丰满,尽管经历了子女离去的巨大悲痛,但生活仍在继续,她依然在操劳,体现出阿嬷的坚韧和生活的无奈。
与前面的相同歌词相比,此时的情感中更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麻木和对生活的顺从。
“黄昏日落,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同样是重复的歌词,但此时这一场景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生活的延续和对过去简单生活的怀念。
唱“黄昏日落”时,声音有一些黯淡。“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的节奏变得稍微放慢,“歌唱着”三个字带着一点沧桑的颤音,也给阿公加戏了,是阿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阿公的歌声在这种悲伤的氛围中,也带有了一种对过去平静生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就像评委席上一直期待的尹微微就感受到赖多多特意刻画的那种那时候生活的复杂和坚韧。
“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
等远方开来的车,
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
眼神还在期盼着”
阿嬷的等待已经从有希望的期盼变成了一种习惯和执念。
歌声变得缓慢、也更加沉重。“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唱得很拖沓,“等远方开来的车”的“等”字用一种微弱但坚定的语气唱出来的。“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又唱得很平静,但又有一种压抑的悲伤。“眼神还在期盼着”把“期盼”唱得很微弱,像是最后的一丝执念。
是啊,阿嬷好像她依然在等待,尽管明知等待的人不会归来,但这种等待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出阿嬷深沉的爱和无尽的思念,让人对她的执着感到心疼。
“她生了一个又一个,
都被号角的呼声 吹走了”
再次强调子女离开的情节,让这种牺牲精神和阿嬷的伟大母爱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赖多多在重复演唱这几句时,更加激昂。“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声音更响亮,“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的“号角”唱得更加高亢,“吹走”用一种豪迈但又带着悲伤的语气来唱,又开始增强那情感的冲击力。
每次重复都加深了听众对阿嬷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她的无私奉献的理解,也让听到的人都有一种对那段历史和那些为国家献身的人们更加肃然起敬的感受!
“山那边是什么,
是烈士的英魄,
是他们拼死保卫的新中国!”
“河那边是什么,
是绵延的战火,
她望着远方泪一滴滴的落!”
【不行了,不行了,我听进去了!】
【好悲伤!明明这么激烈的歌!】
【现在我已经有阿嬷那流泪的画面的了!呜呜呜呜,阿嬷也是英雄!】
【豪迈和悲伤赖多多是怎么做到放在一起的?牛啊!】
“和平来了,
他们走了,
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最后一次重复这几句,作为情感的高潮和结尾。
赖多多之后演唱这几句,把所有的悲伤、无奈和深沉的情感都集中在声音里。“和平来了”用的是一种空洞的欣慰来唱,“他们走了”唱得极其轻柔,像是最后一丝气息。“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把“再也回不来了”唱得缓慢而沉重,声音却逐渐减弱,直到最后一个音结束,听众还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阿嬷的悲痛和无奈深深地印在听众的心中,很多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小孩也开始同时也引发听众对生命、战争、亲情和国家等诸多复杂情感的思考,虽然整首歌曲在深沉的悲伤中结束,但内心并不平静,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书架,点催更啊~公主老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