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旧事 (第2/2页)
才德之士,屈居下僚;庸碌之辈,忝居高位。
内则争权夺利,各树朋党,荆扬构隙,干戈时起。
外则胡骑凭陵,边患不息。晋室微弱,难挽颓势。
及刘寄奴崛起,代晋自立,门阀之威,一朝扫地。
往昔繁华,皆归尘土,唯留史传,述其兴衰,令后人观之,知门阀之患,可乱邦国,当以史为鉴,明用人行政之要也。
“当年你们顾家,好像也是其中之一啊。”
李宸调侃一句。
“正是因为那些门阀太盛,才让他们走向衰颓。而我顾家,早就料到有那个结局,便提早谋划。”
当年的顾家,属于江东老牌世家,不过他们并没有贸然在门阀中呼风唤雨,这也避免了顾家日后遭遇的打击。
“你们顾家手段高,我李家佩服。当年黄巢之乱,让我李家百年积蓄几乎被横扫一空,这也是李家的劫难啊。”
要不是黄巢的破坏,现在的李家实力将会更加强悍。
这也不能完全怪罪黄巢,李家自己也有原因。
没有提前规划,没有预料好危险,李家自然一遭遇打击便立马受到重创。
“自安史之乱开始,李家就应该明白,要学会防患于未然。”
“哼,我那些先祖都沉浸在贞观、开元的美梦里,哪里会想到这些。”
看来李宸也对他的那些先祖颇有微词。
接着李宸的目光看了楚冰凝一眼,“真没想到默默无闻的楚家,也能走到如今的地步。”
楚姓者,源起多途,稽古察今,乃得详明。
其先出于芈姓,颛顼高阳氏之裔,有鬻熊者,事文王,忠勤备至。
逮成王即位,封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初号荆,后迁于郢,易号为楚。
熊绎承先祖之德,率民以耕织,兴兵而御侮,楚国由是渐兴。
历世经营,威德兼施,至庄王而霸于诸侯,广土众民,声震华夏。
然及战国末,秦强楚弱,终为秦所并。其子孙念先世之盛,伤宗国之亡,遂以国为氏,此楚姓之大本也。
姬姓亦为楚姓之源。
周平王庶子姬林开之后,有仕于鲁者为林楚,位居上大夫,才德昭显。
其后裔追念先祖,因以其名而为氏,世世传袭,于楚姓之中别为一支。
又有改姓而得楚者。
唐时褚遂良,性刚介,为高宗之臣。
当武氏欲为昭仪,遂良苦谏,忤逆上意,遭贬爱州。
其后世惧祸及,乃改褚姓为楚,以避时难。
岁月迁流,亦成楚姓一脉。
且战国之际,赵有大夫楚隆,为赵襄子之腹心。
当晋吴合盟,襄子患之,楚隆请行,往说吴王,辞令精妙,晓以利害,吴王感其言,背晋而亲赵。
后襄子图智氏,楚隆又与谋画,多建奇勋。
其子孙仰其功烈,取其名以为氏,渐而省文,遂入楚姓之列。
至于少数民族,亦有化入楚姓者。
若蒙古族之喀楚特氏、克穆楚氏,满族之楚库勒氏、罕楚氏、蒙古楚氏、泰楚噜氏,及傈僳族之害饶时氏诸部,自唐以降,历宋、元、明清,或缘政令,或因慕化,弃其旧称,改从汉姓楚氏,亦使楚姓族众愈繁,分布愈广。
“你这楚姓,是出自哪一脉,我都忘了。”
李宸略带歉意的看着楚冰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