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雾都钟声(2024新编) (第2/2页)
苏牧从凳子上起身,面对双目喷火的老板,讨好地笑着说:“哪能啊!您可是我的老板,我的衣食父母,我哪敢无视您的存在,只是身体有些不舒服……”
几句马屁一拍,老板的怒火消下去不少,他冷哼一声说:“不想干就直说,我马上重新招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不要以为有个大学生的身份,就了不起!”
嘴上说着讥讽的话,心里却十分清楚,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学生,就是了不起!
更何况还是名校圣光·霍格沃茨的学生,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未来,不是自己可以比拟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放着那么多童工不用,不顾老婆的反对,力排众议,选择伊铂斯做伙计的原因。
四年之后,等他毕业,这就是一份人脉。
“是是是,您说的对。”
苏牧并不想和对方争论。
“出来干活。”老板走出厨房说,“搬桶啤酒出来。”
『虞,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是去找阿莱克雅,还是别的什么?』
无人回答。
『虞?』
一连喊了三声,「虞」都没回应,苏牧叹口气,抱起一桶酒走出厨房,在弄清楚自己任务前,他得先应付完今天的工作。
现在自己是伊铂斯。
老板看着自己的伙计,居然抱着一桶50L的啤酒,从厨房里走出来,眼珠惊诧地差点掉下来。
“你你你……”
“老板,放哪里?”伊铂斯问。
“放这里就好,放这里就好。”
老板赶忙让开位置,他使劲观察着体型瘦弱的伙计,实在想不明白,这恐怖的力气从哪里来。
啤酒桶是可以推的,没必要抱出来吧。
放下木桶,伊铂斯开始今晚的工作,昏暗的灯光中,来往的酒客举杯共饮,他们大多是码头卖苦力的劳工,工厂辛勤的工人。
一天的辛苦后,只有廉价的酒精,才能使他们放松下来。
男人们在啤酒馆中放肆吵闹,高谈阔论,争论着道听途说的“独家消息”。
伊铂斯听了一会,其中“战争”、“克里米亚半岛”、“沙皇俄国”、“黑海舰队”、“英法联军”都是高频词汇。
其中出现最多的,还是“女王陛下”与“维多利亚女王”。
他们不关心什么沙皇俄国,更不知道克里米亚半岛在哪,他们只知道有人在挑战大英帝国的海权,海权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伊铂斯有些听得懂,有些听不懂,不过他大致了解到,精神幻境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时期,大英帝国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夜渐渐深了,泰晤士河泛起点点涟漪,初秋的冷雨滴落在浑浊的河面上。
啤酒馆的人越来越少,伊铂斯终于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昏暗的小酒馆中,他发现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独坐在阴暗的角落里。
他并不是在喝酒,而是在观察众生。
……
……
伊铂斯好奇地打量着他,约莫40岁上下,和大多数英国男人一样,头发并不旺盛,嘴角、下巴留着一小撮胡须。
中年男人很快也注意到,正在观察自己的年轻人。
他微笑地招招手,要上一大杯啤酒。
“先生,您的啤酒。”伊铂斯说。
“谢谢。”
伊铂斯注意到,男人的桌上凌乱地摆放着许多纸张,上面涂涂画画写满文字,像是某种文学草稿。
他不免多看两眼,男人也很大方地靠在椅背上,并不遮掩自己的手稿。
“那一天,马赛有一座令人厌恶的监狱。”
“这座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囚禁着两个人。”
“这是一个如此令人作呕的地方,就连那无孔不入的强烈的光都要对它眨一下眼睛,那里要说有光亮,也只有淡得可怜的返照的光。”1
……
伊铂斯看到这段,立即意识到,此刻坐在自己面前的男人,是怎样一位“巨匠”般的存在!
他的情绪立即激动起来,飞快地从自己包里拿出纸和笔,放在桌上,双手合十,说:“查尔斯·狄更斯先生,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请求您为我签个名。”
狄更斯先生举着啤酒杯的手,停在半空,他打量着眼前衣着褴褛的年轻人,好奇地问:“你看过我的作品?”
混乱的贫民窟,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看书,就算有钱也全用来喝酒。
“当然!先生。”
伊铂斯,不,是苏牧!
苏牧现在很兴奋,他已经完全从角色扮演中跳出,恢复原本的心态,说:“我看过您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
“还有《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坚定的时期,这是充斥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天。”
“我们无所不有,我们一无所有!”
……
苏牧兴奋地背诵着《双城记》的开篇名言。
狄更斯先生眯起眼睛,笑着说:“前三部确实都是我的作品,但是《双城记》似乎并不是我写的,他大概是另一位作家的珍宝。”
“从你刚才朗诵的内容来看,它确实称得上是名家大作。”
苏牧呆住,问:“现在是哪一年?”
“1854年8月,马上就到9月。”
“呃……”
苏牧有些尴尬,如果没记错的话,《双城记》是狄更斯先生1859年,也就是5年后的作品。
不过狄更斯先生并未计较这些,他放下酒杯,拿起笔在空白纸张上签下自己的全名。
并写到:如果有机会,我会写一本名为《双城记》的小说,弥补你的遗憾,开头就用你刚才背诵的语句。
末了,狄更斯先生又在纸上,补上一行地址,打趣说:“如果你有新的灵感,不,是发现我新的作品,欢迎随时和我联系,这里是信件地址。”
苏牧小心翼翼地收起签名,他知道自己无法,将狄更斯的签名带出幻境。但至少在幻境的这段时间里,自己拥有过它。
这便足够了!
“您在构思新作吗?”
苏牧想起自己的身份,重新扮演起伊铂斯,好在伊铂斯本身酷爱学习,认出作家狄更斯先生,也不是什么令人起疑的事。
看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名人,伊铂斯很自然地,将狄更斯先生当做发放任务的Npc,他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很可惜,这位作家真就和自己开始讨论文学,直到最后一位客人离开,也没触发任何相关剧情。
他不免有些沮丧。
但他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再听到伊铂斯在这里打工,是为了赚取大学生活费时,狄更斯先生大方地拿出,一张面值100的白色英镑。1725-1945年英国流通的100元白色英镑这位大作家赞叹着,眼前年轻后辈的文学素养、眼界与知识水平,愿意做他的“天使投资人”。
望着上面的“不列颠尼亚女神”坐像,啤酒馆老板激动到发昏,他一年都赚不到100英镑,没想到坐在角落中的男人,居然出手如此夸张。
苏牧并没有什么感觉,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体会不到100元的白色英镑意味着什么,但他清楚,伊铂斯应该要表现出激动的心情。
狄更斯先生一眼便看出,年轻人浮夸的表演,他可是经常客串话剧的表演家,不过老艺术家并没有挑剔晚辈的演技。
只是轻轻说句:“先给自己置办一身像样点行头,然后——”
“好好学习!”
说完,他喝光廉价啤酒,收起手稿,拿起雨伞,起身离开。
伊铂斯目送狄更斯先生消失在,雾都冰冷的雨夜里。街上灯光逐渐熄灭,城市慢慢沉眠在泰晤士河的怀抱中。
打扫完卫生,老板结算本周工资,他知道突然获取100英镑巨款后,年轻人肯定不愿意,继续留在自己的小酒吧里。
其实,他不是没想过,黑下这笔巨款。
但到现在自己依旧没能认出,那位出手阔绰的先生是谁,而伙计却与他相谈甚欢,甚至拿到大人物的亲笔签名。
对于未知的恐惧,令他安分守己。
啤酒馆服务员的工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收入并不高,周薪15先令。老板思虑再三,最后咬咬牙,追加5先令的人情投资。
毕竟大人物都投了100英镑,自己没理由吝啬钱财,如果将来伊铂斯大学毕业混出名堂,那收益不是先令可以计算的。
20先令换算成食物,将将够买9磅重的面包,也就是8斤出点头。8斤重的面包对于苏牧来说,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对于以前的伊铂斯来说,同样食不果腹。
但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停止工作便意味饥饿,失去工作等同于死亡。
伊铂斯穿上破旧的大衣,背上包撑起雨伞,钻进冰冷的雨幕中。
……
……
1摘自狄更斯《小杜丽》,1855年12月开始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