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乡长童校 (第2/2页)
这个旨意一下,大明等于多了一层官职,如果是像南浔镇这样的乡长,起一些下等县的县令还好,这让不少官吏都为之一振。不知道有多少举人秀才没管做,甚至连进士都有。可多了一层的官,不多了机会!因此,大部分人对于这道旨意,自然是受欢迎的。
当然,不乐意地当然也有了。如地方豪强,他们的利益被剥夺了,以后没土皇帝可以当了。虽然他们依旧可以兴风作浪,拿捏朝廷任命的乡长什么的,可终归是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如果这个旨意在以前下的话,可能会引来不少反对。毕竟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保守的人也是有的。可如今皇帝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天下人,这个制度非常有必要。谁反对,谁是不管乡间百姓之疾苦。
其二,也是另外一道非常有创新性的旨意。在乡一级,也是一千户以的市镇,必须要设置一个童校。所有想成为童生的人,必须在童校读满一年,得到结业证书才能参加童试。至于读费用,自理!
如果按照崇祯皇帝的原意,最好当然是义务制教育,把所有小孩都集到学校学习,不但能读书识字,还能从小进行思想教育。但是,现实大于理想。眼下的朝廷,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个钱来。没有办法之下,只好暂时先用了这个替代的方法。
之所以用这个替代的方案,是因为想成为童生的,自然是年龄最小的读书一层了。当然,不排除那些葩,年纪一大把了还考不一个童生。这样一来,至少能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大可能性的年龄最小的读书郎聚在一起。
然后在童校的科目,崇祯皇帝也另有打算,是从启蒙开始教起,教他个一年,不会按照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也是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把孩子的启蒙放到童校来,这样不会浪费一年的时间。于是在这一年,是读书郎年纪最小时候被洗脑的一年。让他们唱国歌,国旗,认同国家这个概念,要忠君爱国。
等到以后朝廷手头宽裕了,在这个的基础,可以变成免费入学,甚至还有补贴孩子家里,让所有孩子都来接受这一年的读书识字兼洗脑。要是再有钱,那更进一步,反正能逐步地搞起义务教育。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省成本的一个方案了。官府只要出一块地,征发一些民夫把校舍修了,这个对官府来说,基本等于没成本。至于老师,可以直接把县学的秀才丢下去当老师一段时间,算是物尽其用。
当然了,这个方案也是在乡约制度改革的基础才好实施。毕竟要是换了以前,官府只到县一级,对于这样的事情,有点鞭长莫及了。
最后一份旨意,和前面的旨意也是环环相扣,用于解决这次来江南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