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 > 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

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 (第2/2页)

“吾朝幅员辽阔,稻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病虫害种类都与朝鲜不同。贵国密植法虽在朝鲜成果斐然,但贸然在吾国推广,只怕会因‘水土不服’,导致病虫害失控,最终影响产量。”

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国家农业安全的深切忧虑。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可是国家稳固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闪失。

随着观点的激烈碰撞,现场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愈发紧张。

朴孝文的脸微微泛红,呼吸也急促起来,眼中透着一股急切,似乎下一秒就要再次据理力争;

明朝的农学家们则一脸严肃,嘴唇紧紧抿着,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观点,毫不妥协。

整个场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拉扯着。

一场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帷幕……

林羽敏锐地捕捉到这紧张氛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赶忙站起身来。

他目光如春风般扫过众人,语气平和却充满智慧:

“诸位,不妨如此。吾等于城外择两处相邻之地为试验田,其一采贵国之密植法,其二循吾朝之传统种植法。往后一季,吾等共赴农事,悉心察之。待收获之时,以最终收成定夺何法更为优胜。”

他的话,宛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洒落在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中,瞬间让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双方都从他的提议里,看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光。

众人听了这提议,稍作思考,都觉得合情合理,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羽、苏瑶、朴孝文,还有两国的工匠、农学家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一同来到试验田。

他们挽起袖子,拿起农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憧憬的劳作。

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这片试验田,承载的不仅仅是水稻的种植,更是两国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试验田边,微风轻拂,麦浪滚滚。

苏瑶拿着锄头,认真地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发丝也被汗水黏在了脸颊上,但她却毫不在意,眼神中充满了专注。

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仿佛在大地上书写着希望的篇章。

朴孝文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工人如何按照朝鲜的密植法进行插秧,他的声音温和而又耐心:

“注意间距,要保持均匀,如此才能保证每一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

林羽则穿梭在两块试验田之间,仔细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时地记录下一些数据。他还会与农学家们交流讨论,分析水稻在不同种植方法下的生长态势。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期间,林羽和苏瑶还邀请朴孝文参观了京城的书院和工坊。

在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学子们正在认真地诵读经典。

那整齐而又洪亮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朴孝文看着那些专心致志学习的学子,不禁感叹:

“大明文化底蕴果然深厚,此等学子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他的心中,对大明的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工坊里,朴孝文被各种先进的器械和精湛的工艺所震撼。他仔细地观察着工匠们的操作过程,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

“此些技艺真是巧夺天工,让吾大开眼界。”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了大明科技的魅力。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试验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闪烁着丰收的光芒。

众人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试验田……

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稻穗密密麻麻,颗粒饱满,产量确实比传统种植法高出了不少。

然而,仔细观察后却发现,稻田里病虫害的迹象较为明显,一些稻穗已经开始枯黄……

而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虽然产量稍低,但水稻生长得十分稳健,病虫害较少,稻穗饱满而健康。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围聚在田边,目光紧紧锁定在两块稻田上,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视。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期待着人们的评判。

一位明朝的老工匠率先开口,他指着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微微皱眉:

“诸君且看,以此密植法所种之稻,稻穗甚是繁密,谷粒亦饱满,产量颇高。然,此病虫害之状……委实不容小觑。”

说着,他轻轻拨开几株稻穗,露出了藏在其中的害虫和泛黄的叶片。

朴孝文走上前,神色略带惋惜地点点头:

“诚然,于吾国,此病虫害亦有之,然未如此严重。可见地异则情殊,差别甚大。”

这时,一位年轻的农学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一边看一边说:

“吾等以传统种植法所植之稻,虽产量相较稍欠,然好在病虫害稀,稻禾生长稳健。”

众人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各有优劣,得想个两全之法。”

“诚然,不能只看一面。”

林羽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已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依在下之见,莫若将此二法之长处相并。朝鲜密植法,于增产一事功效显着,吾等可取其精妙之处,适度调其密植之度;

而吾朝传统种植之法,于应对病虫害颇具经验,可沿用诸般有效防治之策。如此行事,或能归纳出一套更契合吾朝国情之种植法。”

苏瑶微笑着附和:

“林公子所言,深合吾意。如此取长补短,相互补益,必能使水稻种植之法更臻佳境。”

朴孝文思索片刻,眼中闪过赞同的光芒:

“此法甚好,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控制病虫害,实乃两全其美。”

众人纷纷表示认同,脸上洋溢着达成共识的喜悦。

此次交流合作,可谓成果丰硕。

在这金黄的稻田边,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明朝水稻种植寻得了更优之法;更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之间的情谊,恰似那秋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回到工部工坊,林羽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庄重而又充满感慨:

“今次与朝鲜交谊往来,使吾等深明,九州万域,各蕴其智,异彩纷呈。吾辈不可画地为牢、抱残守缺,当以开放之襟怀,广纳博取,涵容万象。取诸方之精要,熔于一炉,如此则大明科技、文化,方可日臻昌盛,永峙东方,雄视万邦 。”

工匠和学者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林羽和苏瑶站在工部的院子里,望着满院新造的器械,暖烘烘的日光洒在身上,却暖不了他们心里沉甸甸的劲儿。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

“此次与朝鲜使者相晤交流,虽有所获,然此仅为开端。日后待行之事,尚繁且众。”

林羽微微点头,目光坚定:

“诚然,吾大明欲长久昌盛兴隆,科技、文化便需持续进取。此途漫漫,吾等当全力以赴、奋发图强。”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林羽就钻进书房,在昏黄的烛光下,一页页翻看那些又厚又旧的古籍,希望能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新点子。

苏瑶也没闲着,一头扎进了工坊。里头又闷又热,火炉烧得正旺,火星噼里啪啦直蹦。她和工匠们围在新改良的器械旁,一遍又一遍地调试。

而这,也正是大明山河万里间,人间烟火中,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美好写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