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杨志大婚 (第2/2页)
晚宴之上,他与国师霍都多饮了几杯。酒意上头,他不经意间的一些举动,被心思缜密的霍都瞧在了眼里。
霍都赶忙端起酒杯,走向杨志,关切问道:
“王爷,今日可是您大喜的日子,为何却愁眉不展?莫不是因为皇上与贵妃未能亲临参加婚礼的缘故?”
杨志听了霍都的话,心中感慨万千,又痛饮一杯后,将心中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国师,不瞒您说,父王将我派到这遥远的大漠镇守一方,固然有他的考量。可您瞧瞧,其他几位皇子公主,皆能在大宋的疆土上拥有封地,尽享荣华。
唯独我,却被派遣至此。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母亲是蒙古公主的缘故吗?”
霍都听闻杨志对父王杨浩心存不满,心中暗自窃喜,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关切的模样,说道:
“王爷,皇上此举,想必是为了让您多加历练。毕竟您身上流淌着蒙古的血脉,这才会有如此安排。”
杨志微微冷笑一声:
“国师有所不知,我又怎会无怨?我那弟弟杨逍,年仅两岁,便能被立为太子。而我身为长子,却要被打发到这大漠之地。
父王如此安排,分明就是偏心,是区别对待。我母后向来对父王言听计从,对任何安排都毫无异议。但我却不能认同!”
杨志越说越激动,借着酒劲,将心中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
“此次大婚,倘若换作是我弟弟杨逍,父王定会大张旗鼓地亲临参加。可到了我这儿,却如此轻慢。想到这些,我心中实在是憋屈!”
一旁的大将阿鲁温听了,心中隐隐担忧,赶忙提醒道:
“王爷,今日您喝醉了,今日可是您与我姐姐大婚的日子,还是应以高兴为主。”
他实在担心杨志的这些抱怨之语,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霍都听着杨志的抱怨,心中感到王爷与皇上之间有了一些隔阂,他不由心中暗喜,却另有打算。
当年,皇上杨浩亲手杀死了他的师父金轮法王,在忽必烈镇守临安城沦陷时,他还被活捉,关入大牢近半年之久。
这一口恶气,他一直憋在心中。今日听杨志在婚宴上如此抱怨,他心中顿时有了主意,想着借机煽风点火,鼓动王爷杨志在大漠独立。
霍都恭敬地又敬了杨志一杯酒,说道:
“王爷,微臣万没想到,王爷竟也有如此委屈。不过,据微臣所知,大宋朝廷向来是立长不立幼。皇上如此做法,或许他有自己的顾虑吧?”
杨志听了,心中微微一怔,暗自思忖:难道真如国师所说,父皇对自己有所顾虑?想着想着,不禁陷入了沉思。
霍都见状,连忙岔开话题:
“王爷,不说这些扫兴的话了。今日您大喜,微臣祝您新婚愉快,与王妃百年好合!”
不知不觉,夜已深,酒过三巡,众人纷纷散去,只留下王府中的几位丫鬟,清理着婚宴的残局。
杨志醉意朦胧,朝着洞房的方向缓缓走去。进了洞房,新娘阿鲁拉见杨志归来,赶忙关切地为他更衣。
又吩咐下人打来热水,端来茶水,悉心伺候着自己的夫君。
杨志心中虽满是对父王的不满,但好在娶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阿鲁拉,这也算是他心中莫大的安慰。
一番忙活过后,杨志斜倚在阿鲁拉身旁,共度这洞房花烛夜,一夜温存。
第二天,杨志一觉醒来,瞧见枕边美丽温婉的妻子,心中满是欣慰。从今日起,他已然成年,成为了一位真正独当一面的王爷。
于是,他开始励精图治,遵循父王杨浩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将蒙古漠北治理得井然有序。
同时,他不断出兵,消灭周边一些小的部落势力,自身在漠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在西亚布哈拉,阿里布哥自从上次大败之后,一直妄图能够再次回到大漠,重整旗鼓。
近日,他得到消息,如今蒙古漠北已被大宋皇帝杨浩的长子杨志占据,作为其封地。
于是,他赶忙召集手下的百损道人、阿兰达尔、浑都海、诺颜等人,共同商议对策。
阿里不哥面色凝重,说道:
“本王听闻,如今漠北已被大宋皇帝杨浩的长子杨志占据,成为他的封地。我等欲重回大漠,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阿兰达尔赶忙上前,恭敬回道:
“大汗,对于那大宋皇帝杨浩的长子杨志,本人也略有耳闻。
他乃大宋皇帝与我蒙古前公主华筝所生之子,如此算来,他与大汗您还有血缘关系,算是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