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药物归经的意义 (第2/2页)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医家们还根据各脏腑经络发生疾病的特点来观察药物的作用,通过观察哪些药物对哪些疾病有特效而知其主入某脏某经。“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臜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通过观察疗效,则可知能治抽风、眩晕、震颤的药能入肝,可治因寒而收引挛急的药多能入肾,能治胸部郁气闷胀、咳喘的药,可以入肺。“
”能治水湿停滞不化而发生浮肿、水肿、腹满的药则可以入脾。能治血中毒热而生疮疡的药,则多能入心。“
”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可见古人在临床用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具体表现在药物与脏腑经络间有比较明显的密切关系上,以这种关系来阐明某药主要与某一脏腑、某-经络或某几脏腑、某几经络发生明显的治疗作用、“
”这种论述药物与机体具体脏腑经络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则称之为“药物归经”理论。“
”这一理论是按药物作用于身体某部位(定位)来分类的一种方法,用以补充四气五味(定性)和升降浮沉(定向)理论的不足,使对药物作用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确定出药物作用的定位性概念。“
”归经理论的产生,是对药物作用研究的发展,是历代医家通过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对药性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药性理论逐步阐发、补充的结果,从而使药性理论,越来越完善,渐渐掌握药物作用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规律性。“
”对不同脏腑经络的疾病,采用不同归经的药物,则可产生显着的疗效。比如说我要治疗心脏的疾病,我会选用苦味的药物,治疗肺部的疾病,我们应选用辛味的药。”
“就好像我之前跟人说的,大家去药店买六味地黄丸,它的说明书要求,用淡盐水送服,为什么呢?因为咸入肾。用咸可以把药效引到肾。”
“在台省有一位医家,他主张的不是良药苦口,他主张的是良药甜口,也就是说,他用药不喜用苦的药,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就好像之前一位妈妈将医生生姜,结果她嫌生姜辛辣,换成了白糖,结果她的小孩 用了多剂中药都没有起效,而且有加重,那位妈妈就医院责怪医生开错药。”
”为什么用药了没有效果呢?因为药物的效力给她引到了脾,将表邪引入,所以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