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孝廉之选 (第2/2页)
李世民接着说:“朝廷收到名单后,吏部等相关部门要进行初步审核。仔细核查候选人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品德事迹等是否属实,如那严谨的史官修史,不容许一丝差错。剔除那些弄虚作假、不符条件之人,确保进入下一轮者皆名副其实。”
“之后便是考核评价。组织专门考核,先有经史学问之笔试,犹如学子科考,检验其文化底蕴。再设实际问题与案例,让其分析解答,考察政务处理之能与思维方式。同时,专人观察考核中言行举止,综合评定品德修养与综合素质。朕希望这考核,能如那烈火炼金,真金自会闪耀光芒。”
李承乾又问:“父皇,考核之后呢?”
李世民道:“考核之后,朕或亲自主持,或指定朝中重臣,对部分优秀者面试。于面试之中,问询其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之看法见解,洞察其政治抱负与治国理念。观其言辞表达是否流畅清晰,应变能力是否敏捷自如,对朝廷是否忠心耿耿。朕要从这面试之中,挑选出真正能为大唐展翅高飞之雄鹰。”
“最后便是公示监督。在确定最终入选名单前,将候选人名单及相关信息公示于众,接受朝廷内外、四方百姓监督。若有异议或举报,即刻重新调查核实,务必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结果令人信服。朕要让这选拔,如那明镜高悬,纤毫毕现。”
“待层层选拔、严格考察之后,依据其才能特点,任命相应官职。初任之时,安排经验丰富之官员悉心指导培训,助其尽快熟悉政务,适应朝堂,如那新苗得遇甘霖,茁壮成长,为大唐繁荣竭尽全力。”
诏书下达各州之后,各州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县令张大人坐在县衙内,对着下属说道:“此次孝廉推举,关乎我大唐之德政。尔等需深入民间,仔细寻访,不可错过任何一个有孝德有才学之人。这就像在沙滩上寻找珍珠,需耐心细致,方能找到那最璀璨的一颗。咱们可得瞪大了眼睛,别让那些明珠蒙尘,若是漏了一个贤才,就像放走了一只即将高飞的凤凰。”
下属们领命而去,开始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间探寻。他们走进一户户人家,询问邻里,了解情况。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林萧的年轻人,自幼聪慧,对父母极为孝顺。他家中贫困,但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帮着父母耕种田地。当官员们来到他家时,他正在为父母熬药。
官员问道:“你便是林萧?听闻你对父母至孝,又饱读诗书,可愿参加此次孝廉推举?”
林萧恭敬地回答:“大人,小生自当愿意。父母养育之恩,重于泰山,小生不过是尽自己的本分。若能有幸被推举,定当为大唐效力,不负陛下之恩,不负父母之望。小生就像一只渴望展翅高飞的雄鹰,若能借此次机会翱翔于大唐的天空,定当全力以赴。小生虽出身贫寒,但也想如那破土而出的春笋,在大唐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长安城中,李承乾对李泰说:“二弟,你说这各州推举上来的孝廉之士,会给朝堂带来怎样的新风貌呢?我大唐人才济济,此次孝廉之选,定能挖掘出更多隐藏于民间的贤才。这朝堂就像一个大花园,这些孝廉之士便是新的花卉品种,不知会开出怎样绚烂的花朵。”
李泰沉思片刻,说道:“大哥,我想这些孝廉之士定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们来自民间,深知百姓疾苦,若能参与朝政,或许能提出许多贴合百姓实际需求的建议。这就像一股清泉流入朝堂,能洗净一些陈腐之气,让大唐的政治更加清明。而且,他们的孝德也能影响朝堂之上的风气,使众臣更加恪守臣子之道。他们就像一群带着晨露的飞鸟,给朝堂这片树林带来生机与活力。”
李治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说道:“我也要像那些孝廉之士一样,做个孝顺又有学问的人。我要好好读书,好好听父皇和哥哥们的话。我要像小蜜蜂一样,努力学习知识的花蜜,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随着各州推举的进行,一些孝廉之士逐渐被送往长安。李世民亲自接见了部分代表。一位来自北方的孝廉名叫赵轩,他昂首挺胸地走进大殿,行礼之后说道:“陛下,草民赵轩,蒙家乡父老推举,深感荣幸。草民自幼受父母教诲,以孝为先,又得恩师传授学问,愿为大唐之繁荣,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草民虽只是一颗微小的星辰,但也想在大唐的天空中闪烁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草民就像那路边的小草,虽渺小却也坚韧,愿为大唐这片广袤草原增添一抹绿意。”
李世民看着这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孝廉之士,心中满是欣慰。他说道:“诸位乃我大唐之希望,朕希望你们能秉持孝德,施展才华,为大唐的江山社稷添砖加瓦。这大唐的朝堂,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你们便是那建造大厦的砖石,每一块都不可或缺。你们就像那扬帆起航的船只,大唐的江河湖海任你们驰骋,去开拓大唐的辉煌未来。”
之后,朝廷安排了对这些孝廉之士的进一步考核与培养。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跟随朝中大臣学习政务。林萧被分配到户部,他虚心向户部的官员们请教,学习如何管理国家的财政赋税。他常常在烛光下研究账目,思考如何能让百姓的赋税更加合理,国家的财政更加充裕。他对户部的一位老官员说:“大人,小生觉得这赋税之事,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百姓的生计,一端是国家的需求,如何平衡,还需多多向您请教。”
赵轩则进入了礼部,他对礼仪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与礼部的官员们探讨大唐的礼仪制度,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使得大唐的礼仪更加完善,在对外交往中更加彰显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