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包拯游说八贤王 (第2/2页)
但八贤王不同,他是皇室,考虑得是国家的存亡,牵扯不上个人利益。
所以,包拯以为,只要能打消他心中的顾虑和担忧便可。
“本王洗耳恭听!”八贤王淡然回应。
“在回答王爷的问题之前,包拯先请教王爷几个问题。”
“包大人请说!”
“请问王爷,一个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国泰民安,最根本的是什么。”
八贤王眉头微皱,思索了片刻后才回道:“百姓富足,君主贤明,臣子忠心,则国家安定!”
“不错!”包拯道,“不过这只是其一,君贤臣忠,百姓富足,这是内部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外部因素,那就是军队。”
“仅解决内部矛盾,不足以让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五代十国之时,蜀国、南唐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同样繁荣昌盛,然则终为我太祖皇帝所灭。”
“其原因,并非因为蜀国和南唐国君昏庸,而是军事不如大宋!”
“如今的大宋,崇文抑武,士大夫掌权,只求偏安,这与当年的蜀国和南唐又有何区别。”
“辽国虎视眈眈,满朝文武人人知晓,心知肚明,却偏偏闭目塞听,掩耳盗铃。”
“敢问王爷,倘若辽国大举南下,大宋将如何应对?”
包拯说得格外诚恳。
八贤王也哑口无言了。
也并非他不明白这个道理,实在是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让他心有余悸,想想后脊梁都会发麻。
加上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实施的崇文抑武的国策,的确让大宋江山得到了稳定,没有再重蹈覆辙。
这让大宋的执政者错误的以为,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崇文抑武的国策,大宋便能长治久安。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宋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依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过不菲的成绩。
这更加坚定了大宋执政者对崇文抑武国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他们觉得只要大宋不停地招兵买马,仗着人口和国力上的优势,便足以和契丹抗衡了。
谁又会愿意再次冒风险,让武将掌兵权。
八贤王道:“包大人又如何包拯,让武将执掌兵权后,大宋便能和北方的辽国抗衡了呢?”
包拯闻言一笑:“大宋人才济济,从来不乏能征惯战的将领,大宋的士卒也均是铁骨铮铮的男儿。”
“包拯方领兵出征归来,深知大宋的将士并不弱于游牧民族。”
“之所以屡屡吃败仗,便是将士的掣肘太多,极大的削弱了战斗力。”
“文人领兵,终非长久之计,文人大都贪生怕死,只能充当参军,辅佐武将,监督武将。”
“别看大宋现在国力蒸蒸日上,然而,若不整顿军事制度,包拯可以断言,不出五十年,大宋必将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灭。”
赵德芳听罢,身体像是被雷电劈了一下,顿时毛骨悚然,后脊梁一阵发凉。
“包大人未免危言耸听了!”
“王爷,并未危言耸听!”包拯道,“当今陛下英明睿智,或许能守住大宋疆土。”
“然而,历朝历代,难免都会出现几名昏聩的君主。”
“王爷难道就能保证大宋后世君主没有昏君么?”
“一旦君主胡作非为,大宋江山顷刻之间便会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