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刘墉被参 (第2/2页)
连璟自从送了礼之后,每日都提心吊胆。他本以为买通了堂官就能高枕无忧,可如今看到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心中后悔不已。他想去找陈默堂退钱,可又怕遭到报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陈默堂派来的人找到了他,恶狠狠地警告他不许乱说。连璟吓得脸色苍白,连连点头。
刘墉的幕僚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一些学子口中得知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了解到,除了连璟之外,还有其他几位考生也参与了贿赂。而且,似乎有一个神秘的中间人在牵线搭桥。刘墉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喜,他知道,只要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或许就能揭开整个事件的真相。
然而,就在刘墉准备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麻烦。一些朝中官员开始为陈默堂说情,他们在乾隆帝面前旁敲侧击,试图减轻此事的影响。这些官员或是与陈默堂有利益往来,或是担心此事牵连太广,影响朝堂的稳定。乾隆帝在这些声音的干扰下,对刘墉的调查产生了一丝怀疑。他下旨让刘墉尽快给出调查结果,同时警告他不可偏袒任何人。
刘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既要面对朝中的说情势力,又要尽快查明真相。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他知道,科举公正乃是国家的根基,若是在这件事上妥协,将会让天下学子寒心,也会让朝廷的威望受损。
刘墉重新梳理了所有线索,决定从那个神秘的中间人入手。他派出了最得力的捕快,四处打听中间人的下落。经过一番艰苦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这个关键人物——一个名叫图三的市井混混。图三平日里游手好闲,专靠给人牵线搭桥谋取私利。
刘墉亲自审问图三。图三刚开始还百般抵赖,妄图蒙混过关。但刘墉凭借着他那犀利的眼神和高超的审讯技巧,逐渐突破了图三的心理防线。图三终于交代了整个贿赂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哪些考生参与了贿赂,给了陈默堂多少财物,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刘墉拿到这份关键的口供后,心中大喜。但他知道,还不能掉以轻心。陈默堂身为国子监堂官,在朝中也有一定的人脉,他必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刘墉整理好所有证据,准备向乾隆帝上奏。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宫面圣的前夕,陈默堂得到了消息。他惊恐万分,决定铤而走险。他买通了刘墉府邸的一个家丁,企图偷走那份口供。这个家丁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刘墉的书房。就在他翻箱倒柜找到口供,准备溜走的时候,被刘墉安排的暗卫当场抓住。
刘墉看着被押上来的家丁和失而复得的口供,心中暗叹陈默堂的狗急跳墙。他知道,这场较量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带着证据,毅然进宫面圣。
乾隆帝看到刘墉呈上的证据后,龙颜大怒。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堂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破坏科举制度。乾隆帝当即下令,将陈默堂革职查办,参与贿赂的考生全部取消考试资格,并永不录用。同时,对那些为陈默堂说情的官员也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尽管如此,祝德麟也没有放过刘墉。他深知,科举舞弊之风若不遏制,必将如蝼蚁蛀堤,腐蚀朝廷根基。于是,在那寂静的深夜,祝德麟书房内灯火通明,他奋笔疾书,一纸弹劾奏章如利箭般直指兼管国子监的刘墉。
刘墉得知祝德麟还在继续弹劾自己,心中恰似打翻了五味瓶,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他自认为在乾隆申饬之后,已经处理过此事,而没想到祝德麟抓住这事儿没完没了。但他也清楚,自己身为兼管之人,对国子监内发生的这等丑事,确实难辞其咎。
很快,便在朝堂之上又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刘墉,你可知罪?”乾隆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威严而冰冷,仿佛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刘墉闻言,赶忙“扑通”一声跪地,重重地叩首,额头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说道:“臣知罪,臣未能监管好国子监事务,致使发生此等舞弊之事,愿领责罚。”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愧疚。
此时,朝堂之上分成了两派。以祝德麟为首的一派,坚决主张严惩刘墉,以儆效尤。祝德麟出列,双膝跪倒,言辞激烈地说道:“陛下,科举乃国家根本,关乎天下公平。刘墉身为兼管国子监要职,却未能杜绝舞弊,致使考场乌烟瘴气,此罪不可轻饶。若不重罚,何以平民愤,何以正科举之风?”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赞同。
而另一派以和珅、王杰为首的大臣,他们则为刘墉求情。其中王杰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刘大人一向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虽有失职之责,但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或知晓考生贿赂堂官之事。况且刘大人平日对国子监事务多有建树,恳请陛下念在他往日功绩,从轻发落。”
和珅也出班奏道:“皇上!天下人谁不知刘墉以清正廉洁着称,不能因一时疏忽就断送了刘大人的一生啊,皇上!”赞同和珅的官员皆应声附和。
乾隆帝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辩,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许久,他开口道:“科举舞弊,绝不容忍。刘墉虽无直接参与证据,但身为管理者,难脱干系。”最终,刘墉还是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他被降职一级,罚俸一年。
经此一事,刘墉心中满是懊悔与自责。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和声誉已受到严重影响。
而这场科举贿赂案,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科举考场存在的诸多弊端。它让朝廷上下深刻意识到,整顿考场风气、加强监察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刘墉并未因这次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定,暗中展开调查,决心揪出幕后黑手,还科举一个公正。在经过一番彻查后,他终于将参与科举贿赂的一干人等绳之以法。
当消息传来,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乾隆帝对刘墉的做法赞赏有加,恢复了他的官职。京城的春天,依旧繁花似锦。而经过这场风波,国子监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校园中回荡,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科举的公正与希望,也见证着朝廷维护公正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