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精神心理病症结论 (第2/2页)
不同时拥有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会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多种人格.我的另一些人格多为残暴和自私、冷漠和自闭.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
解离性失忆症.
记忆不连贯,有暂时性失忆的现像.人格不连贯,不像一般人通常能跨情境、跨时间的表现完整的人格
各个时期的书写笔迹不同.隐内性格并未形成,其人格情势已经形成。
自我感消失:是自我持续或重复的知觉到自我暂时消失不见了,觉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实,常觉得自己像机器人,而且他们也知道这些症状不是真的.
“曾经被灵魂附体“:当时处于的暴力欲念发泄中,瞬时消失了自我(感到背后无边黑暗里),只有暴力欲还在执行.一会消失的我以第三者旁边形式出现,感觉真我似乎要消失,永远不能再占据我的肉身.可能是另一我的不完整.一会“我”自动又回来,占据了身体.当恢复意识(刚过去的附体时间成空白无法感知其长短等;恢复时先看到光亮),看到了自己在干什么.和周围环境.
自我感消失,灵魂就会随即消失.
?【人格】多种人格内里上意心理损伤的自我逃避因外环境与内心选择人格外囊.人格障碍冲突纳容体.
?【人格障碍历程】多个人格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我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着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我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我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标准症状〗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像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我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自恋型2~5 8~9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I)回避障碍2~4、5、7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强迫障碍】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强迫障碍1~7.始于遗传?
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1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2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3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4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5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内心世界,及人际关系;
6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7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分裂样人格障】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美国)dSm-IV诊断标准
A.与社交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场合表情有限,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多种多样,表现出以下四项以上.
1、既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作为家庭之一员
2、常常选择独自活动
4、除了有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6、对了表扬或者批评都显得无所谓(早期和中期是现在不是)
7、情绪淡漠.感情中暴力成份过多.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分裂样人格障碍1~6.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4缺乏愉快感;
5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分裂样人格障碍1~7.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因为过多的内部自我中心和思维指向。和无对外人的换置执我体验).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偏执型障碍】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偏执型1~7.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1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2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3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4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5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6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
7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无能力判断,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我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我的想法.比如女神的存在.
8.易有病理性妒忌,过分怀疑朋友亲人恨我,根本不爱我.我有妄想.
9.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告状、打官司,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10.具有将其周围和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以前 7~10 我是不承认的.
?【爆发型变态人格】:我在燥郁症在心境高亢时产生此人格。
表现为冲动性极强,被激惹性很高。常常对一些微小的消极刺激做出极不相称的过激反应,陷于暴怒和冲动之中,进而实施暴力和破坏行为,或伤人或毁物。
1.行动太快来不及深思熟虑,这种倾向导致许多不良后果。
2.攻击冲动失控,导致攻击他人、自我毁灭行为或毁坏财物。
3.欲望要即时满足,延迟愉快或延缓满足的能力有所降低。
4.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史(例如胡乱花钱、不在乎,不维护周边关系、成瘾手淫行为)。
5.对轻微的厌恶或寻求快乐的刺激反应过度。
6.在做出冲动行为(例如,攻击他人)之前,有一种紧张感或情绪唤起的感觉刺激。事后有情绪得到满足的快感。
7.在实施自我张力障碍、冲动行为时有一种偷快感、满足感或释放感。
8.难以等待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