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走还是留?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老祖宗她不好惹!
随着赈灾队伍过来的, 还有王家,乔家,和逍遥侯徐家的商队。
顺子在乔家大小主子的支持下,组建了乔家的第一个商队。所有的人员都是从乔府培养的护卫里挑选出来的,一个个能文能武。
第一次走商, 把目标定在西蜀 ,路上正好经过郓城, 土匪窝里带着明显家族标记的东西是无法在郓城的市面上流通。 那就只好让自家的商队带着这些玩意, 往南梁和更远的西蜀出手。
反正西蜀现在是范大将军和乔云信的地盘,他们在那里经商,自然要比其他的地方更加顺畅。
浩浩荡荡的商队拉着生活物资,穿过城门口那一片棚户区,在衙役的接应下,大摇大摆的进入城里。
顺子一来,最高兴的莫过是吴师爷了, 这段时间他这个出谋划策的谋士,完全变成了后勤部部长了。
白日里,要把剿匪所得的物资进行入账,到了晚上夜行衣一穿,还要跟着老夫人翻山越岭打扫战场。他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 , 硬生生的锻炼出了八块腹肌。
净白的面皮子也晒的黝黑,要不是乔家给他们提供伙食一向不差,他估计早就歇菜了。
身边的这些大小伙子,识字倒是识字, 基本的算术也马马虎虎, 可一让人盘账,那脑子就跟打结似的,半天都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整个队伍里, 也就他以前当过大掌柜的,能通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再一个懂账本的就是大人, 可这点小事总不能让大人亲自动手吧, 不然养着他们这么一帮子下人做什么?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 乔家外院的大管事顺子到来,可不就成了他眼里救苦救难的菩萨了。
顺子一口茶水还没吞下去,就被吴师爷 拉到了后院里。
对方指着其中一个房门对顺子道:“这里面都是要出手的,大管事只自己整理一下, 录入账目,给大人和老夫人过目就是了。”
顺子捧着空白的账本,望着吴师爷落荒而逃的背影,一脸懵逼。
他不是只负责售卖和运输吗?咋二爷 后院的库房也归他管?
疑惑归疑惑, 可顺子心里也是门儿清, 这事肯定是老夫人和二爷默许的 ,不然吴师爷绝对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把这么重要的事推托给他。
果然,他晚上跟主子报账的时候, 跟乔欣提了一嘴,就听老夫人笑出了声。
“吴师爷这也是被逼无奈, 这段时间他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你先在这多待两天 帮他搭把手吧。”
乔云清也道:“是为难他了, 好好的一个师爷 ,硬是被逼成大管事了。阿娘这次回去了, 能不能再帮儿选两个懂账的手下过来。”
乔欣满口答应:“行,我把人送过来, 你自己再调教一番。觉得合适的就留下,处合拍了,你这工作做的才顺心, 不合适的就让他们回来, 咱们再找就是了。 ”
乔云清知道乔欣这样说,绝对不是应付他的场面话,自是满口应下。
战利品太多,顺子带着人整理了三天 才把它们都理顺。
接下来就是考虑 ,这些东西怎么出手, 销往哪儿,换取哪些物资的问题了。
乔家是第一次走西南的商线,可能没有啥思路, 可王家和徐家就不一样了。南梁和西蜀的商道,他们可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徐府的管事是知道,乔欣乔欣大摇大摆的去掏土匪窝, 可是在武帝面前过了明路的。
朝廷没有太多的钱支援郓城的灾后建设, 只好把一切都托付给乔云清, 说白了 就是他背后的乔家,。
可乔家也不过是家底薄的新贵,能拿出多少银子往里面填补, 陛下是门儿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陛下也是知道啥都不给,有损朝廷的威信,这才从牙缝里挤出了五十万斤的粮食送了过来。
可郓城受灾的民众不下五万, 这点东西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了, 后续需要的物资不还是需要乔家自己想办法?
当乔欣打算重操旧业,收到折子的武帝 大手一挥:准了!
这还不算, 居然把郓城原有察事厅子的斥侯指挥权利暂时移交道给乔欣的手上。
要不然乔欣初来乍到哪里能那么快就摸清楚这些土匪窝的具体情况?
君臣二人心照不宣的在郓城大展拳脚,收获颇丰。
乔欣也不能让人白干活呀, 收缴的匪资当场分出了三分之一 让察事亭的头儿转交给了武帝。
剩下的这些可不就收在乔云清的库房里。
如今乔家希望把这些东西换成粮食等物资, 武帝就派出逍遥侯的人配合着行动, 也算是帮助乔家分担了一部分的风险。
要知道 ,这些带着家族印记的物资, 一旦出现在市面上, 稍微有心的人一打听, 那肯定是瞒不住的。
唯一的法子就是 先交付给逍遥侯府妥善处理,再通过别的法子售出。
大家族都自己的法子把这些东西洗白,乔家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这次派自己商队过来 ,说白了也是先趟趟水吧。
当大管事问顺子要哪些东西的时候, 顺子几乎不带思考的说道:“粮食, 粗粮,能吃的陈粮多点,布匹,农具,药材.....反正粮食越多越好,药材能多收也多收, 其它的先往后靠靠。
你们也看见了, 咱家大人那真的是爱民如子,一心想当个好的父母官。
这么多人的吃吃喝喝,全都靠他来操心, 老夫人又是个悲天怜人的性子, 一心的支持着二爷。
虽说都是为陛下分忧,可有谁见过想咱家二爷这样 ,赔上身家性命也要管好这么多灾民的父母官。
所以呀, 这采购的事 ,真的拜托了各位老哥哥,小弟先在这里叩谢大伙了!”
顺子这话说的实在, 经常和乔府打交道的两家人,自是知道乔家人的行事作风, 就算没有人家没有特意嘱咐, 他们也会尽心尽力。这事办好了那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不仅在自家主子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就是在乔家那里也多了一份人情。
就这么的,不出三天的时间,徐府的商队就在郓城隔壁南梁的永安,凑够了五千多担的粮食,大摇大摆的运送过来。
不出一日的时间 ,郓城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知州大人又运来几十万斤粮食,听说后面还有不少呢!
没见城里粮价已经连续十天嗖嗖的往下掉了,若不是郓城的粮食充足,那些奸商会这么做?
棚户区的一角,土坎村的村长得了消息,立马召集一路逃荒出来的全村村民一起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