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惊人的红薯产量 (第2/2页)
亩产六千斤,还是一茬,这是什么概念!
因为接下去几天,元宝大队还有三百多亩的红薯地会相继成熟,所以廖怀林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毕竟二十年前亩产十万斤稻米都有人敢放卫星。
“怪不得这小子的这几篇论文这么敢写,原来他的底气在这儿!”廖怀林不由得啧啧称奇。
“是啊,亩产六千斤的红薯,如果推广开,不但可以作为后备储粮,深加工的潜力也十分巨大,原来我也觉得小苏有些纸上谈兵,现在,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苏琼芳又翻开苏豫的几篇论文再次阅读起来。
当有一个事实,真实的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必定会对这个事实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进行重新评估。
苏琼芳再一次读完苏豫的三篇论文后,把文章递到了廖怀林面前。
“我之前觉得是在看论文,现在觉得是在看一份计划实施方案,怀林,建议你再读一遍!”
廖怀林读完后,也有同感,夫妻二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廖副省长的行程和目的被告知了汪丙炎,汪丙炎也着实被“亩产六千斤”吓了一跳,当然,这个吓是兴奋的吓。
于是乎,第三天上午,省、市、县、公社各级头头脑脑齐聚元宝大队的田间地头。
当第二批,一共五十亩红薯地的产量被汇总上来的时候,这帮平时严肃的小老头们也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总量约三十一万斤,平均亩产六千二百斤!
有随行记者开始忙碌起来,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
廖怀林在元宝大队并没有待多久,只是跟苏豫说下次去豫北大学的时候,记得与他联系一下,便匆匆返程了。
苏豫这一回见到了安永亮,没想到他竟然是汪丙炎的大秘。
汪丙炎没想到他俩居然会认识,安永亮笑着说他们是在去省府的火车上认识的烟友,众人皆笑。
蓄洪区的田地退水后,已经被平整的焕然一新,沟渠也全部重新修整过,一部分补种的夏粮作物长势也非常喜人。
众人视察了一圈以后,对元宝大队取得的成绩都非常满意。
“苏豫啊,听说你这红薯还可能再种一茬?”汪丙炎饶有兴趣的问道。
“是的,汪书记,我准备将那边蓄水区刚平整好的田地,一起种上红薯,预计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可以再收一茬红薯。”苏豫笑着说道。
“那二茬的产量大概有多少?”
“我预估不低于三千斤!”苏豫回答地很有自信,他当然有自信,这都是经过实践栽种过的。
汪丙炎也不禁咂舌,这么算来,一年两茬红薯,那都快摸到亩产万斤的边了。
“那你这个元宝红薯,在朗山或者整个北望,产量都能有这么高吗?”
“嗯,整个北望地区的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红薯,不过朗山的产量会偏高一些,其他县域可能会差个百分之十到二十,因为朗山的土壤结构相对更适合元宝红薯的生长。”
听到苏豫这样说,汪丙炎非常重视的用本子记了下来,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如果元宝红薯能够在北望地区先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话,这个成果可是不得了的。
不行,回头一定要向廖怀林争取这个先机。
“小苏啊,如果咱们北望地区需要大力推广元宝红薯的话,你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苏豫心里一喜,这正是我想要的问题。
“汪书记,我需要在元宝大队建一个良种培育基地,这样能保证元宝红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解决不退化的问题。”
汪丙炎立刻说道,“没问题,这是好事,良种培育基地这事我会亲自落实!”
随即叫过朗山的书记赵登秋,“登秋同志,元宝红薯的情况咱们都看到了,这是在你的地盘上,苏豫的良种培育基地要迅速地建起来,需要你全力协调啊。”
赵登秋点点头,“请汪书记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办好这件事。”
汪丙炎又让安永亮作为联络人,“苏豫啊,回头有什么难题,直接找永亮就行!”
苏豫很高兴地应诺。
有了这个平台,自己的农业大计,终于可以开始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