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蹇硕谋废立,何进揽大权 (第2/2页)
何进大权在握后,心中对袁术之前告密一事虽有几分感激,但更忌惮他手中那五万南北军。思来想去,何进决定以加封之名,行夺权之实。一日,何进在朝堂之上,满脸笑意地对袁术说道:“袁将军,自先帝驾崩,朝中动荡,将军深明大义,助我稳定局势,功不可没。今特加封将军为车骑将军,此乃殊荣,望将军日后能为朝廷再立新功。”
袁术听闻,心中一惊,他明白何进这是在玩明升暗降的把戏。但在这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他又不好直接拒绝。袁术强挤出一丝笑容,跪地谢恩:“多谢大将军厚爱,术定当竭尽全力,为朝廷效犬马之劳。”然而,还没等袁术从加封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何进紧接着便话锋一转:“如今局势稍稳,然洛阳城防布局需重新规划。车骑将军政务繁忙,这南北军的日常调度与训练,便由我来暂为统筹安排,也好让将军能专心辅佐朝政。”
袁术心中愤怒不已,却又无计可施。他深知何进如今权倾朝野,又占大义名分,自己若强行反抗,不仅五万南北军保不住,恐怕连自己的性命都堪忧。无奈之下,袁术只能拱手将南北军的军权交出。看着何进派来接收军权的将领,袁术暗暗握紧了拳头,心中恨意翻涌,却只能将这口气咽下。
何氏专权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一场新的纷争在后宫悄然爆发。灵帝之母董太后,眼见何氏一族权势滔天,心中极为不满。她自恃为太皇太后,妄图参与政事,与何太后分庭抗礼。
董太后为人强势、跋扈,经常在宫中对何太后指手画脚,言语中多有轻蔑之意。何太后起初还能隐忍,但董太后得寸进尺,不仅在宫中作对,还暗中联络朝中大臣,试图削弱何氏势力。
何太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她与何进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大权,自然不将董太后放在眼里。他上奏朝廷,以董太后干预朝政为由,请求将董太后迁出京师,送回河间国。
董太后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怒。她试图反抗,但此时手中已无权力,朝中大臣大多畏惧何进权势,不敢为她说话。
何进见董太后不肯就范,再次采取行动。他派人将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下狱,欲以董重为人质,逼迫董太后就范。董重被关进大牢后,受尽折磨。他深知无法逃脱何进魔掌,为不连累董太后,最终选择自杀。
董太后得知董重自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忧惧交加。在沉重的打击下,董太后的身体和精神迅速崩溃。不久之后,便在忧惧中死去。
何氏除掉董太后这一异己,彻底掌控了朝政。此时的何氏一族,权势达到顶峰。何进在朝中说一不二,亲信党羽遍布朝廷各个要害部门。然而,何进并未意识到,他的专权已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和怨恨,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随着何氏专权局面日益稳固,朝廷内部矛盾愈发尖锐。以袁魁、王允等人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表面上对何进恭敬有加,内心却极为不满。他们认为,何进出身低微,凭借妹妹的皇后身份才掌握大权,根本不配统领朝政。
除世家大族外,朝中宦官势力也对何进恨之入骨。蹇硕被杀后,宦官们失去重要领袖,对何进的仇恨达到顶点。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在宫中秘密商议,试图寻找机会除掉何进,夺回失去的权力。
一时间,洛阳城局势异常复杂。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剑拔弩张,仿佛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引发惊天大乱。而何进,身处权力漩涡中心,却丝毫未察觉到危险临近。他依然沉浸在权力的喜悦中,继续大肆培植势力,打压异己。
在权力的诱惑下,何进变得越来越自负和狂妄。他认为已掌控整个朝廷,没有什么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宦官势力。
何进深知,宦官在宫中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彻底铲除并非易事。于是,他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袁绍率先站出来,建议何进调集各地兵马,进京诛杀宦官。他认为,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彻底消灭宦官势力。
何进听后,心中有些犹豫。他担心调集外兵进京会引发更大混乱,但又想不出更好办法。就在他犹豫不决时,曹操提出不同意见。曹操认为,宦官之祸由来已久,若要解决,只需诛杀为首的几个宦官即可,无需兴师动众调集外兵。否则,一旦外兵进京,局势将难以控制。
然而,何进并未听从曹操的建议。他最终采纳了袁绍的计策,下令征召并州牧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等地方豪强,率军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