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袁术矫诏讨董,诸侯聚义兴师 (第2/2页)
程昱率先起身,双手抱拳,神色严峻地说道:“主公,董卓残暴无道,早已失尽民心。如今他虽拥兵自重,但不过是外强中干。我观天下诸侯,对其早已不满,若我等振臂一呼,联合各方,以正义之师讨伐,取胜并非难事。然而,联合诸侯一事需谨慎谋划,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如何协调粮草、兵力分配,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赵云也站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云虽不才,但愿为主公冲锋陷阵,董卓祸乱天下,百姓受苦,能参与讨伐,为苍生除害,云万死不辞!只是行军打仗,情报至关重要,需提前安排人手,打探董卓军队的部署和动向,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颜良和文丑对视一眼,同时起身,颜良粗着嗓子喊道:“怕他作甚!我等率领精锐,直接杀过去,定能将那董卓的西凉军杀得片甲不留!”文丑也在一旁附和:“对,与其这般商议,不如尽早出兵,让我等在战场上大展身手!”
戏志才一直静静地听着,此时他轻抚胡须,微微颔首:“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不过,以目前局势来看,仅凭我军贸然行动,难以成事。曹操虽已起兵,但势单力薄。我们要想真正讨伐董卓,需得联合更多诸侯。可如今诸侯们各自心怀鬼胎,若无名正言顺的理由,难以齐心。依我之见,可矫诏天下,以天子的名义号召诸侯共同起兵。如此一来,既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也能让诸侯们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推诿。”
袁术听后,眼睛一亮,猛地一拍桌子:“好!戏先生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立刻起草檄文,昭告天下!只是这檄文的措辞,还需斟酌一二,务必将董卓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让天下人都明白我们讨董的正义性。”
戏志才微微欠身,恭敬说道:“主公放心,志才已在心中构思,定会让这檄文传遍天下之时,引得诸侯响应、百姓拥护。”
于是,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传遍了天下:“术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举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这篇檄文言辞激烈,将董卓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一时间,天下震动。各地诸侯纷纷收到了这篇檄文,他们对董卓的暴行早已不满,如今看到有人带头讨伐,心中都燃起了斗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能立刻下定决心。冀州牧韩馥,接到檄文后,心中十分纠结。韩馥,原本是董卓任命的冀州牧,他在冀州拥有一定的势力。但他对袁绍一直怀有戒心,因为袁绍出身名门,在士大夫阶层中威望极高,而且袁绍也有着自己的野心。为了防止袁绍在冀州闹事,韩馥派人时刻看守着袁绍。
如今,面对袁术的檄文,韩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帮助袁术讨伐董卓,还是继续站在董卓这一边。他心中明白,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帮助袁术,就意味着与董卓为敌,董卓的势力强大,自己未必是他的对手;如果继续支持董卓,又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成为众矢之的。
就在韩馥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治中从事刘子惠站了出来。刘子惠,是一位有见识、有谋略的人。他对韩馥说:“如今国家陷入危难,我们的目的是救国,而不是考虑帮袁术还是董卓。我们应该先看看其他诸侯的举动,再做决定。”
韩馥听后,觉得刘子惠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便书信给袁绍,陈述了董卓的恶行,让袁绍举兵。他心想,如果袁绍能够带头举兵,自己再根据情况做出选择,这样既能避免自己率先出头,又能在局势明朗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袁绍收到韩馥的书信后,心中暗自高兴。他早就想讨伐董卓,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如今,韩馥主动来信,让他举兵,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袁绍立刻召集自己的亲信,商议起兵之事。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争夺天下的绝佳机会,他绝不能错过。
随着袁术的檄文传遍天下,各地诸侯纷纷响应。曹操在陈留,加紧训练自己的军队,准备随时出征;袁绍在冀州,也开始招募士兵,筹备粮草,联络其他诸侯;孙坚,这位勇猛的长沙太守,也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向洛阳进发,准备加入讨董的行列。
一时间,天下风云汇聚,讨伐董卓的声势越来越大。各路诸侯虽然各怀心思,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还是暂时团结在了一起。他们都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着自己的命运,也关乎着天下的未来。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各方势力都在暗自较劲,争夺着主导权。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在诸侯中逐渐崭露头角;袁术则试图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檄文,成为讨董联盟的领袖;袁绍则凭借着家族的威望和人脉,联络各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董卓,在得知各地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自己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应对措施。他加强了洛阳的城防,将自己的西凉铁骑部署在洛阳周围,准备与诸侯联军决一死战。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爆发,天下的命运,就在这乱世的风云中,悬于一线。各方势力在这场讨董之战中,将如何抉择,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