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孟为本,管荀为用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朱标非常的震惊,一来他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马钰的这个观点,与现行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有点大逆不道。
孔孟一个儒家圣人一个亚圣,是儒家最核心的人物。
管子是法家之人。
荀子虽然是儒家之人,但他性本恶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的异类,一直处于被批判的状态。
宋濂对荀子亦是批判居多,朱标自然会受到他的影响,认为荀子非正途。
所以听到马钰这句话,自然感到不可思议。
这俩人虽然也都是先贤,可怎么能和孔孟相提并论?
他震惊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
且不论这句话能不能成立,马钰既然能说出这句话,就意味着他对治国有着一定的见解。
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历朝历代产生的官吏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只是礼法的使用者罢了。
上面怎么规定的礼法,他们就怎么去做事情,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见解。
真正对治国拥有独特见解的少之又少,能将见解成功应用于现实的,更是凤毛麟角。
关键是,大明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就是治国之才。
朱标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大明虽然已经建立,但制度层面也就只有一套临时制定的《律令》。
还是李善长带人,借鉴古人的做法草创而成,非常的简陋不完善。
至于大明以后该采用何种制度,使用什么样的礼法,大家都不清楚。
包括文官之首的李善长在内,没有一个人有清晰的想法。
不,甚至连个模糊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朱标是穿越者,那他一定会用四个字来形容目前的大明朝廷:
草台班子。
可想而知,当他发现马钰有可能懂治国的时候,该是多么的震惊。
现在马钰的观点是否正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要赶紧确定他是否真懂治国。
所以他没有反驳马钰的观点,而是以请教的姿态,询问对方的见解。
马钰并不知道这一点,听到对方的提问也没有多想。
而且,朱标诚恳中略带着急切的态度,还让他非常的得意。
难怪穿越者都喜欢人前显圣,利用信息差在古人面前装×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心里嘚瑟脸上却不显露,回道:
“简而言之,孔子的思想教我们如何做人。”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何为国,何为家,何为君,何为臣,何为民。”
“他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在那里,让我们的言行有了参照物。”
朱标微微皱眉,倒不是他不同意这个观点,而是马钰嘴里时不时就冒出一个新词。
他得思考一下才能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这很是让他不习惯。
不过等想通这些词汇的含义,他又觉得非常贴切。
而这些特殊词汇,又让他更加坚信,马钰有着独特的传承在身。
必须要把他的师承和所学搞清楚,朱标心中暗暗决定。
马钰继续说道:“但是孔孟思想有个最大的缺点,也是儒家大部分人的缺点。”
“只说结果不说结论。”
儒家最擅长发表意见,说一些大道理,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当你问他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他们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就效法先王恢复三代之治。
“这就给人一种只会喊口号的假大空之感。”
“百家争鸣时期,其余诸子百家对儒家的抨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点。”
朱标眉头再次皱紧,不是因为特殊词汇,而是这番话与他的认知相冲突。
作为宋濂的学生,他对儒家天然有亲近感。
听到有人说儒家的不是,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舒服。
不过他并没有反驳,因为他不只是宋濂的学生,更是大明的皇太子。
和大明比起来,儒家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马钰自然也能看得出他对这番话有意见,并不觉得意外。
现在儒家独显,李文大概率自幼接受儒家教育。
固有认知受到冲击,他难以接受是很正常的。
反而是在认知受到冲击后,他竟然没有出言反驳,而是耐心的倾听。
这种胸怀和气度,让马钰不禁再次高看其一眼。
所以他难得的解释了一句:
“我知道这番话可能让你难以接受,但世间本就没有完美无暇的东西。”
“儒家思想也不是完美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王朝更替。”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不完美,就全盘否定他。”
“儒家思想能传承到现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的优秀,不需要任何争论和解释。”
“现在我们只是在理性分析他的优缺点,然后想办法发挥他的长处,弥补他的不足。”
此言犹如一股暖流从心头淌过,抚平了心中的些许不满。
朱标反而歉意的道:“谢马兄教诲,是我太狭隘了。”
马钰笑道:“李兄不必如此,人之常情罢了。”
“你能虚心接受异己之见,已有君子之风也。”
两人又客套了两句,就接着方才的话题继续谈了起来。
但与方才不同的是,朱标的心态摆的更加端正,也开始认真思考马钰的话。
马钰也讲的更加细致,更加的认真:
“我们方才说了儒家的不足,孔孟只树立标杆,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却没有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达到他们所立的标准。”
“比如,孔子说要丰衣足食,可他却没有说要怎么做才能让百姓都获得衣服和食物。”
“有些他们说了,却说的非常宽泛不清楚。”
朱标提出了质疑:“劝课农桑不就是具体的方法吗。”
马钰笑道:“是,但历朝历代都在这么做,为何还会有朝代更替呢?”
朱标哑口无言。
马钰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治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劝课农桑就四个字。”
“可如何实现呢?在鼓励农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治国需要的是更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此,孔孟思想并未涉足太深。”
态度已经平和下来的朱标,不禁陷入沉思。
宋师学识渊博,教了自己很多东西。
可此时回想,好像真的很少有教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多是分辨是非对错之类的大道理。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丝明悟。
原来如此,大道理是没错,他就是标杆和参照物。
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可大道理吃不饱饭,想让人吃饱饭就需要具体的治国之策。
那么,具体的治国之策在哪里呢?
朱标迫不及待的追问道:“莫非管子和荀子的思想,可以教人具体之策?”
只从这句话,马钰就知道他没读过两人的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