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shu.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实验室的意外 > 第91章 宫廷与民间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建立

第91章 宫廷与民间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建立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实验室的意外!

黎明时分,熹微的晨光穿过淡薄如纱的云层,轻柔地洒落在长安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之上,给城中的每一处角落都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金色纱衣。大街小巷在一片静谧之中,缓缓从沉睡里苏醒。街头巷尾,早起的小贩们已然忙碌起来,他们手脚麻利地摆弄着摊位,有的在整理琳琅满目的货物,有的在生火准备早点。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或清脆响亮,或沙哑沧桑,交织着远处车轮滚动的辘辘声,渐渐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将沉睡的集市唤醒。远处的民居屋顶上,袅袅炊烟悠悠升起,带着饭菜的香气,缓缓融入天空,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息。

与此同时,太医院内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太医们身着庄重肃穆的医袍,神色匆匆却又井然有序地穿梭于各个诊疗区域。他们仔细地整理着药箱,将各类精巧的银针一一擦拭干净,摆放整齐;洁净的纱布叠得方方正正,放入特定的位置;瓶瓶罐罐的草药也被认真检查,确保品质无误。泛黄的医书被他们轻轻翻开,手指缓缓划过书页,反复研读经典条文,仿佛要从那古老的文字中汲取每一丝可能对今日诊疗有用的智慧。近些年来,随着宫廷与民间医疗交流渠道的日益拓宽,原本如同两条平行轨道般相对独立运行的宫廷医疗体系和民间医疗圈,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与互动。宫廷太医们时常带着先进的医疗知识、精妙的医术以及珍贵的药材,前往民间义诊讲学。他们在集市上支起简易的医棚,为百姓们免费诊治疾病,耐心讲解养生知识,传授预防疾病的方法,给百姓们带去健康的希望。而民间医术高超的郎中们,也凭借着独特的诊疗经验和民间偏方,有机会被召入宫廷,为达官贵人诊治疾病,分享民间医疗的奇思妙法。这本是造福百姓、推动医学蓬勃发展的大好事,然而,就如同再灿烂的阳光背后也难免存在阴影,医疗纠纷如同悄然滋生的暗疾,如雨后春笋般频繁涌现,给这看似美好的医疗交流局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乱象频生,催生调解机制

在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注定不平静的清晨,太医院的静谧被一道紧急指令瞬间打破。一位在朝中颇具影响力、位高权重的官员突发怪病,病情危急,生命垂危。太医院院使得知消息后,立刻神色凝重地敲响了召集太医们的铜锣。急促的锣声在太医院的各个角落回荡,太医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朝着议事厅赶来。一时间,脚步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安静的太医院变得紧张忙碌起来。

太医们齐聚议事厅,院使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情况。众人听闻,皆是一脸严肃,纷纷陷入沉思。随后,他们迅速来到官员的府邸。只见官员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额头满是豆大的汗珠,痛苦地呻吟着。太医们围在床边,各司其职,有的仔细观察官员的面色,有的倾听呼吸,有的搭脉诊断。然而,经过一番仔细的诊断,太医们却对官员的病症感到棘手,一时难以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他们眉头紧锁,相互交换着意见,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此时,经多方举荐,一位在长安周边村落声名远扬的民间医师张逸被火速召入宫廷。张逸,这位在民间行医多年的医者,凭借着一套独特且屡试不爽的诊疗方法,治愈过不少被大医院判了 “死刑” 的疑难杂症,在当地百姓心中威望颇高,被誉为 “神医”。张逸踏入宫廷的那一刻,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此次面对的是朝廷高官,责任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惹来大祸;兴奋的是能有机会在宫廷施展自己的医术,为高官解除病痛,或许还能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医术传播得更远。他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来到官员榻前,屏气敛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先是专注地端详官员的面色,只见其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仿佛被一层灰暗的阴霾笼罩;接着又凑近仔细倾听官员的呼吸,气息微弱且急促,犹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随后,他伸出略显粗糙却无比沉稳的手指,轻轻搭在官员的手腕上,闭目凝神,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指尖,细细感受脉象的细微变化。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张逸心中有了判断,他认为官员乃是长期劳累过度,导致体内气血不畅,加之近日不慎受了风寒侵袭,内外交加,才引发了这场重病。于是,他决定采用自己最为擅长的中药疗法,开出了一剂由多味珍稀草药精心配伍而成的药方,每一味草药的选择和剂量的把控都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期望能药到病除,让官员恢复健康。他向官员的家属详细解释了药方的原理和功效,家属们听后,虽心中仍有疑虑,但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这剂药方上。

然而,命运却跟众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张逸用药后的短短几天内,官员的身体状况不仅没有如预期般好转,反而急转直下,出现了严重的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整个人虚弱得几乎无法起身,原本微弱的气息变得更加奄奄一息。官员的家属见状,顿时心急如焚,怒不可遏。他们认定是张逸医术不精,胡乱用药,才导致官员病情恶化,坚决要求严惩这位 “庸医”。官员的夫人坐在床边,泪流满面,对着张逸大声哭诉:“你这庸医,我家老爷本就体弱,你却胡乱用药,如今病情加重,你如何担待得起!” 官员的儿子则怒目圆睁,指着张逸的鼻子吼道:“你若治不好我父亲,我定要你血债血偿!” 他们在宫廷中四处哭诉,言辞激烈,还扬言要将张逸告上公堂,让他为自己的 “过错” 付出惨痛代价,甚至恨不得将张逸千刀万剐。而张逸面对家属的指责,满心委屈,他据理力争,声泪俱下地坚称自己的治疗方案完全是依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制定,且此前也曾成功治愈过诸多类似病症的患者。他焦急地解释道:“我对自己的药方有十足的把握,此次出现不良反应,极有可能是大人自身特殊的体质,或是在治疗期间饮食、起居等方面存在问题,又或是病情本身的复杂性超出了预期所致。” 但家属们此时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张逸的任何解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迅速激化,甚至在宫廷的庭院中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激烈冲突。双方情绪激动,争吵声、叫骂声不绝于耳,场面一度陷入混乱,令在场的众人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宫廷侍卫们见状,急忙赶来维持秩序,才暂时平息了这场冲突。

类似这般令人棘手的医疗纠纷并非个例。又有一回,太医院组织了一批太医前往民间开展大规模的义诊活动,旨在造福百姓,传播宫廷先进的医疗知识。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太医们支起了多个医棚,为百姓们免费诊治疾病。其中一位太医在为一位年老体弱的患者诊治时,详细询问了病情,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症状和线索。他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描述,时而皱眉思考,时而点头询问,随后为患者开出了药方。他向患者详细说明了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患者感激地接过药方,满心期待着病情能够好转。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患者按照药方服药,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患者家属满心失望与愤怒,他们认为太医们身为宫廷御医,享受着朝廷的优厚待遇,本应医术精湛,妙手回春,却在此次义诊中敷衍了事,根本没有用心为患者治病,简直是辜负了百姓的信任。患者的儿子带着一群亲戚来到医棚前,大声指责道:“你们这些太医,打着义诊的旗号,却不尽心医治,我父亲的病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你们必须给个说法!” 太医们急忙上前解释,负责诊治的太医满脸无奈,耐心地向家属解释:“老人家所患疾病极为复杂,属于罕见病症,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已经竭尽全力,采用了目前所知的最佳治疗方案,出现这种结果,实非我们所愿。” 但家属们根本听不进太医的解释,他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双方为此争吵不休,互不相让。这一事件在当地民间引发了不小的波澜,百姓们纷纷议论纷纷,对宫廷太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一些原本对宫廷医疗充满期待的百姓,也开始对太医们产生了怀疑。这严重影响了宫廷太医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让宫廷与民间的医疗交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原本积极融洽的交流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

太医院院使李明远,一位医术精湛且深谋远虑的医者,目睹这一桩桩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混乱局面,心中忧心如焚。他深知,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不仅会极大地损害患者的合法权益,让那些本就被病痛折磨的人们雪上加霜,还将严重破坏宫廷与民间医疗交流的和谐氛围,阻碍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的进步需要一个稳定、信任的环境,而频繁的医疗纠纷正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这个环境。于是,李明远果断决定,联合朝廷相关部门以及民间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共同商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宫廷与民间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他先是向朝廷上书,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现状和危害,请求朝廷给予支持。朝廷官员们经过一番商议,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全力配合。随后,李明远又亲自走访了多家民间医疗机构,与他们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阐述建立调解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民间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们也深感认同,表示愿意积极参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