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刘备忽然变得激进了 (第2/2页)
但张济谨小慎微,麾下兵马又弱,贸然反攻长安恐怕也讨不到好处。
贾诩定然不会做不讨好的事,他若找张济反攻长安,一定还有后手。
这些变数在郑铮心中不断盘旋,让他对未来局势的发展充满了担忧与期待。
这时,刘备一脸决然地说道:
“长安如今大乱,正是我等收复长安,匡扶汉室的大好时机。”
刘备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长安城中,辅佐天子,重振汉室的场景。
郑铮闻言心中一紧,他没想到平时犹犹豫豫的刘备忽然变得激进了,这可不是好事。
于是他赶忙劝阻道:
“主公,此时发兵实非明智之举。”
“虽说长安大乱,但陛下尚在长安,刺董的功臣王允护着,短期内并无性命之忧。”
“况且,若无陛下明发诏旨,诏主公带兵前往,主公私自发兵,定会被天下人定义为反贼。”
“如此一来,我等便再无大义傍身,日后行事必将处处受限。”
郑铮深知,在这个讲究名分和大义的时代,一旦失去了道义的支持,想要成就大业简直难如登天。
法正也在一旁附和道:
“别驾所言极是,主公切不可贸然行事。”
“如今局势错综复杂,贸然出兵,恐怕会陷入多方势力的夹击之中,得不偿失。”
刘备眉头紧皱,面露不忍之色,说道:
“吾等身为汉室宗亲,眼见汉室蒙尘,百姓受苦,怎能坐视不管?”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长安陷入混乱,陛下受那奸人摆布?”
刘备的心中满是对汉室的忠诚与对百姓的怜悯,他实在不愿意错过这个看似能够拯救汉室的机会。
郑铮理解刘备的心情,但想要成就大业,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耐心,等待那个最佳的时机。
于是他轻声劝说道:
“主公心怀天下,心系汉室,此乃大义之举。”
“然时机未到,强行出兵只会徒增伤亡,坏了我军大计。”
“王允此人,刚愎自用,行事偏激。”
“他定然会对董卓旧部的赶尽杀绝之举,并会引起反噬。”
“到那时,长安局势必将更加混乱,各方势力也会因此产生矛盾。”
“待那时,若陛下有诏,或局势对我军极为有利,我等再出兵不迟。”
刘备在厅中来回踱步,内心极度纠结。
他满心都是对汉室的忠诚,渴望能即刻出兵,解救天子于危难,重振汉室的荣光。
可郑铮和法正的话也句句在理,若贸然出兵被视为反贼,那自己多年来坚守的大义便荡然无存,未来的路只会更加艰难。
刘备喃喃自语,脸上满是不甘与无奈。
“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看着这大好时机从指缝中溜走?”
许久,刘备长叹一口气,说道:
“罢了罢了,就依你二人所言。”
“只是这等待的过程,实在煎熬。”
刘备看向郑铮,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期待,询问道:
“既然如此,那接下来我军该做些什么准备?”
郑铮闻言陷入沉思,心理想到:
‘此战很重要,必然要动用全部力量。’
‘但凉州境内的羌人他也信不过,不得不防。’
一念至此,郑铮回答道:
“主公,当务之急,可将诸位将军和麾下兵马召回,加紧操练,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同时,留下马腾将军率领三千人马防备羌人,确保后方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