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北岛贤的计划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禁卫军!
两个小时后,老妇人带来的白银,全部清点称量完毕,并为老妇人办理了购买记名债券的手续。蔡海生亲自把战争债券的购买凭证交给老妇人:“老祖宗,您收好喽,十年后就能变很多钱了。”
老妇人摇头:“我老了,早就用不上了。”
“老祖宗,您会长命百岁的,我们还要和您一起见证国家复兴呢!”蔡海生恭敬地说道。
“国家复兴?”老妇人一时神往。
类似的一幕,在整个长城以南,长江两岸,不停的重复着。购买特区政府的战争债券,已经成了整个大清百姓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放下一切,一大早就去排队。
一个乞丐把自己攒了半年的200文钱,拿出来购买战争债券。柜台的业务员是含着泪帮他办理的手续,那一天是那个乞丐人生中第一次拍照片。灿烂的笑容,蓬乱的头发,破烂的衣服,在快门按下的一刹那定格。
一位年老色衰,独居多年的青楼女子,也把自己攒下的钱,拿出来买了战争债券。
一个自称是小偷的人,把自己偷来的全部拿出来购买战争债券,在柜台前发誓,再也不偷了。
一位不到十岁的报童,也把自己攒了一年的3000文钱,拿出来购买战争债券。但是很遗憾,他太小了,又没有家人,东北农业银行无法为他办理手续。
上到富商,下到贫苦百姓,踊跃购债,争先恐后。战争债券的销售,烈火烹油,如火如荼。而且,不只一地,是全国性的购买狂潮,用“热潮”已经不能形容其壮观景象。
这让整个北京朝廷和所有列强大跌眼镜,简直匪夷所思,简直天方夜谈。
最开心的要属德国驻朝阳领事乔纳斯,多日来的纠结、沉闷、懊恼、气愤,一扫而空。他又开始庆幸,没有把三天前写好的报告,发回柏林。
他开始思索,清国的老百姓,为什么会热衷于购买战争债券?为什么会相信禁卫军?从主动接受清国朝廷的招安开始,回顾禁卫军的发迹过程,禁卫军并没有为长城以南的清国百姓做什么。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管辖的这片土地,却把货币发行到整个大清国,用低成本的廉价金属和更低成本的纸币,换来大量的高价值原材料。这无异于光明正大的抢劫,但是却没有人反对,没有人说不。
为什么会这样?这在欧美国家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国家先从金币银币开始,一点一滴的建立起货币信用。而禁卫军直接跳过了这一步,用特区政府的权力,强行确立自己的货币信用,不是金本位,也不银本位,而是权力本位。权力本位,真的靠得住吗?真的就这么简单吗?还是说,清国是个特例,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乔纳斯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他想不明白,因为他没有看透货币的信用本质——能买到东西才叫货币。
仪銮殿里,慈禧太后手里抱着暖炉,望着雪片纷飞的窗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突然又自言自语道:“我们又猜错了,没想到居然有那么百姓相信他们。”
光绪皇帝也默默地点头,轻声道:“我们还是小看他们了。但是,回顾一下这三年来发生的一切,这又是必然的结果。”
慈禧太后、袁世凯、铁良,同时看向光绪皇帝,听其下文要说什么。
光绪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同治十三(1874)年,朝廷为了巩固台海防卫,第一次发行国债,这是我大清第一次借债,出钱的是香港上海银行。”
光绪站起来,走了几步,然后面向慈禧太后、袁世凯、铁良三人,继续道:“从同治十三(1874)年到光绪十三(1887)年,我大清共借债11次,其中7次是通过香港上海银行。甲午战争前后,我们借款3.5亿两,香港上海银行独占1.33亿两。左棕堂(请不要计较名字写的不对,我怕他的后人找我)为了平定新疆叛乱,三次向香港上海银行借款。”
“庚子赔款,我大清向八国联军赔款4.5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意味着4.5亿大清百姓,每人赔一两,相当于我大清12年的全部税收。”光绪做了一个卡自己脖子的动作:“从我开始,到普通百姓,全都要把脖子扎上,全都不吃不喝苦干12年才能还清,而且,这还只是本金,后面还有相当于一倍本金的利息。”
光绪继续:“又是香港上海银行的设计,由他牵头,放款给我大清,我们拿关税收入做抵押,他们就可以直接去海关提钱。”
光绪一边磨牙,一边摇头:“香港上海银行的人说,为了让他们看到大清的诚意,关税必须要让英国人来管。荒唐啊——”光绪突然大吼道:“我大清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竟然是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来担任,而海关独家代理银行,就是香港上海银行。”
光绪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从此,香港上海银行主宰了我大清的经济命脉。我们发行国债、割地赔款,必须由香港上海银行来主持,我们王公大臣的亿万家产,都要交给香港上海银行来打理,我们自己的海关、盐关、汇率主权,全部掌握在香港上海银行手里,我们的纺织、煤矿、电气、造船、烟草等实业部门,几乎被香港上海银行控制的外资公司垄断。”
“更可恨的是……”光绪越说越激动:“香港上海银行开业后,直接立了一条奇怪的规定,凡是我大清人与香港上海银行的业务往来,必须从后门进出。这是最直接的歧视,奇耻大辱啊!奇耻大辱啊!”(这可能是走后门的由来)
光绪抬起双臂,像是要拥抱什么,他的声音也平静下来:“说了这么多,我想说,这一切,因为禁卫军的出现,改变了。特别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后,迅速的改变了。到两次大凌河战役后,一切都变了。我们直接换掉了英国人赫德,重新夺回了海关、盐关的控制权。我大清的生意人,再也不用跪下求香港上海银行的买办,直接去找特区的五大行,任何一家都可以,而且是从正门昂首走进去,不用低三下四。特区五大行的人,把我们当大爷一样伺候着,和香港上海银行对比,天差地别啊!”
光绪最后下结论:“禁卫军通过国家建设债券和两场战争的胜利,直接拔掉了列强在我大清的金融根基,所以说,老百姓相信禁卫军是必然的,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他们再也不想回到从前,再也不要卑躬屈膝,仰人鼻息地活着,所以,他们就是拼命,也要保住禁卫军。”
光绪坐回椅子上,继续说道:“相信禁卫军的不光是普通百姓,还有王宫大臣。庆亲王在今年八九月间,分六次,把存在香港上海银行里的270多万两黄金提走了,听说转存进了东北银行上海分行里了。你们猜猜看,他会不会买战争债券。”他知道,眼前的三个人,没人知道,于是直接说出答案:“他把270多万两黄金,全部买了战争债券。”光绪从怀中拿出一份奏折:“这是庆亲王向朕告罪的折子,因为他买了战争债券,他以为朕会生气。”
“还有……”光绪看了一眼袁世凯,继续补充:“袁中堂的长子袁克定,已于三天前,在东北邮政银行北京分行,购买了120万两战争债券。”光绪还轻声的向袁世凯确认了一下:“朕说的对吗?”
袁世凯的屁股像是长了弹簧,一下子弹起来告罪:“臣有罪,臣教子无方,请陛下赐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