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孟子 (第1/2页)
九三读小说网 www.93dushu.cc,最快更新中国古代名人传!
在那遥远的战国时期,古老而神秘的邹国境内,有一条充满岁月痕迹的古朴街巷。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映照出地上一片片金色光斑。
就在这条街巷里,一个小小的身影引人注目——那是个年幼的男童,他正瞪着那双清澈如水、满含好奇的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这个男童便是后来名垂青史、被世人尊称为孟子的孟轲。
此时的他尚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对这个新奇世界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景象已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邹国虽然面积不大,无法与那些强大兴盛的大国相媲美,然而它却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漫步于这街巷之间,时不时便能听到从街头巷尾传来的人们热烈讨论之声。
他们或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着周公制定的繁琐礼仪;或神情肃穆,低声交流着孔子流传于世的谆谆教诲。
这些话语仿佛化作一颗颗微小但蕴含无穷力量的种子,悄无声息地飘落在孟子那颗幼小纯真的心田间,慢慢生根发芽。
孟子自小便失去了父亲,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仉氏那柔弱的双肩上。
然而,这位坚强而睿智的母亲并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将孟子抚养长大。
孟母深深地明白,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儿子孟子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她不惜付出一切努力。
就这样,母子二人经历了多次迁徙。
最初的时候,他们居住在一片墓地的旁边。
年幼的孟子很快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模仿丧葬仪式,兴致勃勃地玩着办理丧事的游戏。
每当孟母看到这一幕时,她都会紧紧地皱起眉头。
因为她心里清楚,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孟母毫不犹豫地决定再次搬迁。
这一次,她们搬到了热闹非凡的集市旁边。
集市里人头攒动,喧闹嘈杂不堪。商人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顾客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然而,让孟母始料未及的是,孟子竟然又开始有模有样地学着商人做起生意来。
看着眼前天真无邪却逐渐偏离正轨的孟子,孟母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孟母没有丝毫气馁和气馁。
经过一番苦苦寻觅,她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居所——学宫之畔。
这里宁静祥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孟子便能听到从学宫里传来的阵阵朗朗书声;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便是学宫中那些莘莘学子们彬彬有礼、行礼如仪的身影。
渐渐地,孟子被这浓郁的学习氛围所深深感染,他那颗原本贪玩的心也开始慢慢收了回来。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四处嬉戏打闹,而是静下心来勤奋读书,专心致志地研习各种礼仪规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孟子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求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变得越来越炽烈、越来越旺盛。
有一天,孟子偶然间听到人们谈论起孔子的孙子子思正在广收门徒、传授学问,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内心深处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
于是,孟子毫不犹豫地决定拜入子思的门下,从此踏上了一段艰辛却又充满激情的求学之路。
在子思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悉心指导之下,孟子宛如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他废寝忘食地深入研读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以及《春秋》等等。
每一本书都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宝藏的高山,而孟子则不畏艰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孟子常常会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而与同门的师兄弟们展开激烈的争论。
他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轻易让步。
然而正是这样的争论和切磋,使得孟子的思维越发敏捷,见解也日益独到深刻。
渐渐地,他开始在众多莘莘学子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无论是课堂上精彩绝伦的发言,还是平日里对学术难题独特的思考角度,都让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和深入钻研之后,孟子终于学有所成。
此时的他胸怀壮志,满怀着治国安邦的伟大理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周游列国之旅。
孟子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子们,乘坐着一辆略显简陋的马车缓缓前行。
他们一路奔波,穿越山川河流、走过平原旷野,风餐露宿成为家常便饭。
有时遭遇狂风骤雨,他们只能在破旧的驿站中稍作歇息。
有时路途崎岖难行,马车甚至会陷入泥泞之中,但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孟子都未曾有过半分退缩之意,始终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